“只用土地消耗換發展,是沒有意義的發展”——訪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

寧可少上項目,也要完成節能減排指標;寧可放慢發展的速度,也要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寧可放棄一些眼前的利益,也要保證生態的修復。

責任編輯:朱紅軍 何海寧 實習生 張路延 鄭育杰 王靜怡

寧可少上項目,也要完成節能減排指標;

寧可放慢發展的速度,也要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

寧可放棄一些眼前的利益,也要保證生態的修復。

蔣宏坤 (資料圖片)

這個春天,和所有正處轉型陣痛中的城市一樣,作為開放型經濟樣本的蘇州難免內憂外患。

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蘇州代表團被問詢最多的問題是如何應對國際訂單市場驟然降溫。從北京發回本地的新聞報道,最密集的提問是有關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轉型。

這些都不及蔣宏坤心中的一組數據來得更為殘酷,“蘇州今年1至2月份外貿進口是負增長,出口只有1%-2%,大大低于全省全國水平,這就是我們的壓力。”

這恐怕也是蘇州史無前例的難題,但又不是蘇州這個城市的全部,經濟樣板標簽之外,蘇州身上還背負著古城保護、地鐵上馬、土地稀缺等一系列敏感字眼,哪一環也疏忽不得。

蔣宏坤曾在張家港工作28年,從南京市長轉任蘇州市委書記時,他曾一度希望,重回故土任職,“把這里作為工作歷程的最后歸宿”,但這最后的工作歷程,看起來會成為其最具挑戰性的工作歷程了。

用地指標受限,是把雙刃劍

南方周末蘇州“十二五”期間用地指標不及“十一五”的一半,用地瓶頸會不會成為新一輪發展的制約因素?

蔣宏坤:用地指標受限,這是一把“雙刃劍”。我們現在不愿意靠土地和資源的大量消耗來換取經濟發展,長此以往,生存環境將受到挑戰和威脅,這樣的發展也是沒有意義的。

土地指標跟實際需求有很大矛盾,這看上去是壞事,實際也是好事,可以“倒逼”我們真正有效地配置好有限的土地資源。改革開放初期,蘇州用地最多的一年有10萬畝以上,近五年降到7萬到8萬畝,這兩年只有4萬到5萬畝。單位投入強度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