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讀往來】與胡文輝先生書
“雖遠在海外,對國朝中事難有肯切的看法,畢竟也耳聞如孔慶東教授那樣的名人軼事。想國內有廉恥的讀書人見到周輔成先生的故事,不免有蒹葭玉樹之嘆?!薄w越勝
責任編輯:劉小磊
胡文輝先生足下:
蒙友人賜寄大作《作為回憶文本的〈燃燈者〉》(《南方周末》2012.3.22),讀畢感慨系之。不才去國多年,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但見國內新人輩出,文采熠熠,知中華文脈不絕,實可喜可賀。拙著蒙胡先生細讀,指摘品識,發微審著,必得流惠。不才致謝在先,而后抒己見,望胡先生不以簡陋棄之。
《望鄉》中南洋女埋骨之朝向,不才實大謬不然。落筆前曾找來山崎朋子的著作與自述讀,竟未發現此大錯。足見不才梳理學問粗心大意,今后更當如履薄冰。謝胡先生教我。
胡先生以為拙著小有讀者是“文化光環的效應”,與“時下文化心理有關”,我大致是贊成的。雖遠在海外,對國朝中事難有肯切的看法,畢竟也耳聞如孔慶東教授那樣的名人軼事。想國內有廉恥的讀書人見到周輔成先生的故事,不免有蒹葭玉樹之嘆。此等情勢連帶拙著謬得夸贊,為不才始料不及。
胡先生著重指出“周輔成的形象夾雜了一點趙越勝的表情,這就是比較嚴重的問題了”。胡先生引以為據的是周先生和我談《望鄉》時,引用了“陳寅恪的柳如是”和“薩特的麗茜”。胡先生以為這兩部作品都公布于1980年代,所以周先生不可能知道,故不可能談及,“可能只是出于趙后來的想象和鋪衍”。愚以為胡先生錯了。請容我辯證如下。
先談柳如是。
1.陳寅恪先生撰寫《錢柳因緣詩釋證稿》(出版時更名為《柳如是別傳》)始于1954年,三年后《光明日報》發表了專訪報道。在此,我引陸鍵東先生所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sha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