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明月干我什么事?”——王安祈談臺灣的京劇改革
2002年,臺灣大學戲劇系特聘教授王安祈接受了臺灣惟一一家“公家”京劇團——“國光劇團”的邀請,出任藝術總監。王安祈邊聽戲、邊教學、邊寫戲……從5歲到57歲,王安祈見證了臺灣京劇幾死幾生。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三個人兒兩盞燈》劇照。這是一個唐代宮廷里女同性戀的故事,編劇是王安祈的學生趙雪君,此前她完全不懂戲曲。王安祈認為,京劇要改革,要講故事,不能給京劇設置各種門檻,否則京劇只能永遠演王寶釧、薛平貴、四郎探母。而《四郎探母》跟今天的年輕人有什么關系? (國光劇團/圖)
很多大陸專家愛問我們:你們這么唱,京劇還姓不姓京?這問題很討厭。好比京劇是一個人,他叫京先生。難道京先生20歲和40歲長一個模樣?除非你認定京先生活到25歲就死了,以后的都不是他。如果都不是他了,你們作為京劇迷還有什么資格說三道四?
——王安祈
王安祈在臺灣眷村長大,村里的叔叔伯伯要么愛聽河南墜子、河北梆子,要么愛聽越劇、滬劇,王安祈的媽媽愛聽京劇。王安祈5歲已經跟著大人去“國軍文藝中心”看京劇,身邊的人,大她二十歲的已經算年輕——這情況三十年沒有變化。王安祈當上大學教授,在戲院里仍被喊作“小妹”。
“小妹”心生焦急,她太愛京劇,深深為這門藝術的存續擔憂。她一邊在大學教戲曲,一邊以劇作家的身份參與京劇改革。1970年代名伶郭小莊創辦的雅音小集、1980年代吳興國創辦的當代傳奇劇團都曾請王安祈寫劇本。
2002年,臺灣大學戲劇系特聘教授王安祈接受了臺灣惟一一家“公家”京劇團——“國光劇團”的邀請,出任藝術總監。王安祈一邊聽戲、一邊教學、一邊寫戲,近十年間佳構不斷:根據傳統戲《御碑亭》改編的《王有道休妻》探索古代女性的性別意識;《三個人兒兩盞燈》通過唐代宮中女同性戀的故事,寫人生的千古寂寞;《金鎖記》欲借張愛玲的蒼涼筆墨,為京劇添一抹“惡的風景”;“獻禮劇目”《百年戲樓》,從男旦、海派、伶人在“文革”中的遭遇,勾勒京劇的百年滄桑……
從5歲到57歲,王安祈見證了臺灣京劇幾死幾生。
“以陸治陸&r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