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20412)
今天的改革需要開闊思路,下放權力,由地方根據自己的情況探索自己改革的方向,從而以一個分權的、不斷演進的改革方式,取代一個自上而下、一刀切的改革方式。這樣也有利于企業在不同的地方之間有可選擇的余地,而企業的選擇有助于地方提升改革的積極性與效率。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張彬
N0.1 中國需要什么樣的經濟改革?
《學習時報》 2012年4月9日 李稻葵
(原文摘編)我們已經進入了有限權威時代,政府正式的權力并不一定減少,但是決斷力和執行力卻明顯受限。主要的原因是民眾通過互聯網以及其他渠道形成了日益強大的輿論壓力;另外是現有體制內部利益多元化,導致政府決策過程受到各方利益群體的游說和掣肘。學者角色在轉變,從給社會開方治病轉換為給社會列菜單,告知改革有什么選項,每一個選項后果是什么。這才應該是學界對中國改革方向進行討論的基本范式。
現代市場經濟紛繁復雜,如何高度地總結現代市場經濟制度的不同之處呢?有三個基本維度。
第一個是有關生產和交換的基本制度安排。有日本式的所有權高度社會化控制的模式,美國式的大股東通過資本市場操控的模式,歐洲大陸式的家族控制加政府干預的混合式模式。生產組織的制度安排往往是其他相關的制度安排所推衍出來的。日本由于遺產稅極高,家族很難持有企業;德國由于資本運作往往受限,家族比較容易長期穩定地控制企業。
第二個是維系市場經濟平穩運作的制度安排。如公共品的厘清與提供,不同的經濟體有不同的理解。英日認為一些基本新聞和媒體服務是公共品,BBC與NHK都是國家出資,政府監管;美國則沒有這一傳統。又如公共財政,其收入基礎是來自于國有企業還是來自于稅收,國家要不要控制一部分營利性資產,要不要控制一些非生產性的金融資產?
第三個是利益沖突的解決和權利分配的機制。法制的一個重大問題是誰來立法。英美體制下,立法權很大程度上是下放給法院和法官的;而在歐洲大陸,立法的權力是由政府部門代表國家來實現的;中國目前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