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春季圖書觀察·文學篇】不一樣的極少數
阮義忠說,“對我來說,相機是贊嘆的工具,不是批判的利器?!贝蟾攀沁@個原因,他的文字流露出的不是悲情,他看到生命的緣分,其中的順應和欣喜,是這些獨立成文的故事最大的魅力。
責任編輯:劉小磊 實習生 魏晨捷
讀《暴風雨的記憶: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北島、曹一凡、維一編著,北京三聯,2012年3月),對牟京生談遇羅克的一段話感觸尤深。他說:“羅克在寫作上不愧為突破時代局限的巨匠。‘文革’對中文造成的災難,直到今天在政論文章中仍清晰可辨。而羅克的文風卻出淤泥而不染,自成一體。讀過其文的人,都不能不感到其思路寬廣,條理清晰,廣征博引,文辭犀利,有以天下為己任的中國文人的遺風。”
這段評價,寥寥數語,發人深省。與其說它是對過去時代的總結,不如說它直接碰撞了今天的現狀——并不是說要尋找今天的“巨匠”,雖然確實挺難找的,但某些東西不是至今“清晰可辨”么?在寫作禁區尤其是思想禁區越來越少的今天,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