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茶座】“不法分子”是如何“養”成的
從吵鬧、肢體沖突,沖登機口、拒絕登機,到霸機,直到闖跑道攔飛機——看來,中國人機場“維權”已上升到了歷史新階段。中國的航空服務是否有辦法避免把高端人群都變成“違法犯罪分子”呢?
責任編輯:史哲 戴志勇 蔡軍劍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2012年4月11日,在上海浦東機場,闖跑道維權的旅客每人獲得了1000元的補償。兩天后的13日,追隨者便在廣州白云機場重現了上海的一幕。
堵公路、攔火車,于國人早已不是新鮮事。不過,那多出現在城效鄉野,肇事者也多被冠上“底層”、“弱勢”之名。至于飛機乘客,則一向被劃入高端,這一回竟然虛心向鄉民村婦學習而演了這么一出,不由讓人唏噓。
從吵鬧、肢體沖突,沖登機口、拒絕登機,到霸機,直到闖跑道攔飛機——看來,中國人機場“維權”已上升到了歷史新階段。
依據中國相關法律法規,沒造成嚴重后果的屬于“違法”,如果真有什么嚴重后果,就是“犯罪”。用“違法犯罪”來維權本來就已經夠悲劇了,而違法犯罪者居然還能夠得到獎賞,無疑是悲上加悲。它延續著一個典型的中國式的敘事——鬧得越大結果越好。這一邏輯充斥當下中國的經典維權事件,比如征地、拆遷、討薪……
整出鬧劇發展至今,讓人欣慰的是:闖白云機場跑道的旅客沒能像“先行者”那樣獲得補償,眾多網民對該行為予以譴責,這避免了一個更加悲劇的結局:至少,它不再對潛在的效仿者構成激勵,制止了新的違法犯罪。畢竟,誰都知道,飛機還會延誤,機場服務總會有令人不滿之處,民眾的不滿依然在累積,而沖突也在所難免。
中國的航空服務是否有辦法避免把高端人群都變成“違法犯罪分子”呢?
首先,闖跑道者必須受到譴責與制裁。因為他們的行為觸犯了中國民用航空安全條例、治安處罰法。幸好,目前造成的后果,似乎尚不到觸犯刑法的地步。
其次,航空公司必須避免給人留下總是撒謊的印象。比如經常以“交通管制”來搪塞自己的經營管理能力低下,為的是規避自身責任、賠償……凡此種種。
第三,航空公司這類特殊服務行業必須拋棄“乘客總是對”的觀念。你得告訴乘客,什么是不對的,不對有什么后果;遇到不對時,你得按法規處置。
當然,作為一家企業,無論如何,千萬別把自己當成大爺。如果你想讓人家傾聽,記得用讓人能夠接受的方式說話。否則,很難說航空服務糾紛是否會步了某些領域的后塵。畢竟,動輒用人民幣擺平決不是穩定的應有之義。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