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革“站臺”的老人們
一群耄耋之年的老人,正活躍在為中國改革鼓呼的第一線。他們的奔走呼吁,成為當下改革討論中的獨特一景?!坝绕渲档镁璧氖?,既得利益者想維持現狀,改革動力越來越弱?!闭驗榇?,這些“改革老人”發出的聲音也更為急迫。
責任編輯:李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2年3月25日,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出席首屆嶺南論壇——中國經濟變革之路。 (CFP/圖)
一群耄耋之年的老人,為中國改革奔走呼吁,成為當下中國改革討論中的獨特一景
一群耄耋之年的老人,正活躍在為中國改革鼓呼的第一線。他們的奔走呼吁,成為當下熱烈的改革討論中的獨特一景。
僅以上周末(2012年4月21、22日)為例——
83歲的經濟學家茅于軾在濟南談民間借貸,呼吁“消除金融壟斷,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比茅于軾年輕一歲的吳敬璉則在北京再次強調改革的“頂層設計”,并期待今秋的高層換屆,帶來一個“由改革推進增長的新時代”;82歲的學者資中筠在武漢縱論世界趨勢和中國前途,提醒大家不要“陶醉在表面的繁榮”,“中國非改不可”;85歲的律師張思之在四川分享律師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重申“依法辦事就是最大的講政治”;
再早前兩天,82歲的法學家江平在北京參與“打擊黑社會與民營企業財產權保護”論壇,批評“運動式打黑”,并對溫州金融改革寄予期望。
這些老人大多曾活躍于被普遍視為“改革黃金年代”的上世紀80年代,有的還深度參與了改革進程。30年后,他們面對著截然不同的改革環境。
“1980年代的改革所向披靡,干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大都要求改革。但現在關于改革的爭論很大。”一位老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既得利益者想維持現狀,改革動力越來越弱。”
也正因為此,這些“改革老人”發出的聲音也更為急迫。
為何感時憂世?
律師張思之曾打算,執業到80歲退休。不過,當他真正滿了80歲,這一目標又被推遲至90歲,甚至,要是90歲以后還有力量,那就干到底。
身邊有人不理解:“你都八十多了,該休息了,還搞什么呀?”但張思之覺得,只要身體允許,自己還是應當“有點作為”,“整天吃飽混天黑的事情,我是不愿意做的”。
張思之推崇的進步模式,是以個案推動法治進程。從擔任“兩案”(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辯護律師組組長開始,他代理的案件沒有一樁勝訴的,但許多人認為,這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