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記憶

在1967年到1968年的武斗時期,沙坪壩一帶是重慶“八一五”派的勢力范圍,該派戰死人員就選定在這里埋葬。這里現存113座武斗戰死者的墓碑,下面掩埋了大約404名武斗死難者。死亡者年齡最小的僅14歲,最大的60歲。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王磊

重慶沙坪壩紅衛兵“文革墓園”,席慶生的母親黃培英的墓就在這里面。 (席慶生供圖)

2010年的清明,連月霧鎖的重慶難得透出了陽光。一大早,老席就跑來找我,說:“我領你去看看紅衛兵墓園吧。”

這是我早就期許的行程,只因為來重慶幾個月一直忙,沒有機會成行。重慶的一群畫家用五年多的時間畫了一幅長達八九百米的長卷《浩氣長流》,記錄和重現了偉大抗日戰爭的真實歷史,使我深為震驚和感動,我就作為一個志愿者跑來參加這個傳奇性的團隊,為這幅巨畫在臺灣的首展做些服務工作。老席就是這個團隊中的一個核心成員——他雖然不會畫畫和寫文字,卻是一個有思想、有悟性的策劃者和忠誠實干的服務者。

他叫席慶生,是個生在重慶、長在重慶、已經在山城生活了近六十年的“老重慶”。這個身材不高卻敦實精干的漢子,混入山城高低不平、人潮洶涌的街道,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就連他那標志性的大嗓門,放在重慶也不算稀罕——吃多了麻辣火鍋的重慶人似乎大多都有一張這樣的大喇叭。但是,只有了解他底細的朋友才知道,這個平凡的重慶人有一個不平凡的人生。

我曾經斷斷續續地聽他講過自己在“文革”中親歷的驚險故事,也知道他和那個如今已經漸漸引起關注的“文革墓園”有著特殊的關系——他的母親就埋葬在那里,雖然她并不是紅衛兵,只是個在武斗中被打死的無辜平民。

我跟著老席來到了這個全國僅存的官方認可的“文革”文物單位——重慶沙坪壩紅衛兵墓園。

墓園藏在僻靜的沙坪壩公園深處,不知誰用油漆在大門邊的石砌圍墻上刷上“文革墓園”幾個猩紅大字。里面青塚累累,老樹枝柯橫斜,枯藤委地,凄涼而又陰森。一座座殘破的“紅衛兵紀念碑”高低錯落地掩映在荒草中,上面刻著“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永垂不朽”之類的豪壯文字,但字跡斑駁陸離,有些已難以辨識。

在1967年到1968年的武斗時期,沙坪壩一帶是重慶“八一五”派的勢力范圍,該派戰死人員就選定在這里埋葬。這里現存113座武斗戰死者的墓碑,下面掩埋了大約404名武斗死難者(其中少數是意外事故死亡的“八一五”派成員)。死亡者年齡最小的僅14歲,最大的60歲。席慶生的母親能埋葬在這里,大概因為她是“八一五”的家屬。

老席母親的墳墓在墓群靠中央的地方,有一塊不大的墓碑,上面刻著“母親黃培英之墓”幾個字,下面署著席慶生兄弟和妹妹五人的名字。老席說,原來的墓碑已經破蝕了,這個墓碑是上世紀90年代他們重新立的。

老席在母親的墓碑前坐下,點燃一支煙,向我詳細講述他和母親的故事。

“文革”中千萬個家庭被政治撕裂的悲劇也在他家上演了:本來是汽車司機的父親在工作單位參加了“八一五”派,還成了這一派在新華書店發行所的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