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評論】吳英不是爭金融自由的“悲情英雄”
五年多來,吳英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多關注、贏得那么多同情,恰是因為她被符號化、理想化了,被塑造成了民間反抗金融統制、爭取金融自由的雖敗猶榮的“悲情英雄”。這樣的形象,讓人如何不憐憫?
責任編輯:史哲 戴志勇 蔡軍劍
恭喜吳英,你的生命已無虞。2012年4月20日,最高法以“歸案后,如實供述所犯罪行,并供述了其賄賂多名公務人員的事實”為由,裁定不核準吳英死刑,將案件發回浙江省高院重審。輿論普遍歡迎這一復核結果,認為其回應了“經濟犯罪,罪不至死”的法學界共識,乃是司法文明長足進步的體現。
有人歡呼:“這是輿論的勝利。這是民間金融自由的勝利。”前者對,后者大可商榷。的確,吳英身上被投射了民營企業貸不到錢的極大焦慮。五年多來,吳英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多關注、贏得那么多同情,恰是因為她被符號化、理想化了,被塑造成了民間反抗金融統制、爭取金融自由的雖敗猶榮的“悲情英雄”,一個為追求光明而折翼的天使,一個陷入無物之陣而絕望抗爭的勇士。這樣的形象,讓人如何不憐憫?
不過,真相很殘酷,不足以支撐這樣煽情的敘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