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語言學札記】你為什么不叫我“親”——兼談“咱們”、“哥姐”與安全感
稱謂反映的是人際關系。這些稱謂的誕生、傳播和蔓延,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的某些矛盾和微妙——盡管整天喊法治,人們還是更需要人情關系的保護。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王磊
“你為什么不叫我‘親’?!”一位購物者在淘寶網上這樣質問客服。“親”,是“親愛的”的簡稱??头源朔Q買主,多半是示好,少半是無奈——客服不知道“上帝”是男是女,是大人還是孩子,既不能稱先生女士,又不便稱哥道姐,更不宜像主持人那樣,張口閉嘴的“老師”。于是,就有了這個“親”。
如果客服一忙,忘了親,而又遇到了一位較真的“上帝”,就會產生“索親”之事。這讓我想起了那些在臺上要求觀眾“來點掌聲”的演員。然而,“索親”的上帝與“邀寵”的演員又有不同。演員之邀寵帶有搞笑、撒嬌、延時的混合功能,而“索親”要求的只是平等待遇。只不過,這有點違背常情——“親愛的”是人家主動給你的,似乎不宜強求。
按照語言學的分類,“親”應該算禮貌語中的稱謂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