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患者的福音:意念取物

美國西北大學范伯格醫學院生理學教授米勒博士帶領的研究小組,借助大腦與肌肉的一個人造連接成功地使癱瘓猴子恢復了較為復雜的手部運動能力。這項成果為人類脊髓損傷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帶來了希望。

責任編輯:朱力遠

腦控功能性電刺激實驗示意圖。研究人員給予猴子麻醉劑局部阻斷了手肘部的神經活動,引起了暫時性的手部癱瘓。在神經假體裝置的幫助下,兩只猴子均恢復了癱瘓手部的運動,可以接近常規的方式拾起和移動小球,并完成與之前相同的任務。

伸手、拾球、握球、扔球……兩只手部癱瘓的猴子竟然完成了這樣一組接近常規的復雜動作,這項成果為人類脊髓損傷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帶來了希望。

這是來自美國西北大學范伯格醫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生理學教授米勒(Lee E. Miller)博士帶領的研究小組,借助大腦與肌肉的一個人造連接成功地使癱瘓猴子恢復了較為復雜的手部運動能力。這篇論文發布在2012年4月18日的《自然》雜志上。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每年超過13萬人遭遇脊髓損傷后存活下來,但他們將一直忍受著重度癱瘓之痛。這些癱瘓患者中一半人的第六頸椎以上遭到損傷,直接影響到四肢運動。對于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重新獲得抓取物體的能力是最現實的恩惠。

正是基于這個原因,米勒博士研究小組致力于通過結合兩種技術生成一個神經假體裝置,用該設備取代喪失或損傷的神經系統功能,來重新恢復癱瘓患者手部的運動能力。

這兩種技術對于腦損傷和脊髓損傷康復領域的醫患人員來說,都不陌生。但在此之前,兩者更像是兩條平行軌道上的列車,為了同樣的目標在各自的路徑上前后奔跑,在偶然的一個彎道,兩種技術并入同一軌道,產生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意念取物。

功能性電刺激

第一項技術就是功能性電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

一位癱瘓患者開始時步速慢于0.2m/s,只能拖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