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美慈組織的中國經驗:“和中國人合作,而不是代替中國人”
各國民眾都會有排外情結,人們對異質文化總有不信任……這正是我們需要做的工作,我們應該建立信任和對話。我們都希望有開放的市場和穩定的全球環境。這對每一個人都是最好的選擇。
責任編輯:袁蕾 徐詞 李宏宇 助理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周鑫 王磊
作為泰坦尼克號的發現者,哈特和他的伙伴們沒有從船上拿走任何東西。哈特覺得泰坦尼克號是座墳墓,應該給予這個埋骨之地足夠的尊重。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圖)
“安迪·沃霍爾說過,‘每個人都能做15分鐘的名人。’發現泰坦尼克就是我們的15分鐘。”2012年4月,英國人保羅·哈特(Paul Dudley Hart)在北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1980年代,哈特在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工作,探索深海是他們工作的一部分。那時候他們有個小型載人潛艇,可以潛入近5000米深的海底。“那算是世界上最貴的升降電梯了。”哈特當時的工作是,每早起床進入潛艇,兩個半小時到達海底,兩小時到處轉轉,傍晚回到海面。他們想干點激動人心的事來證明這些技術有多牛。
哈特的一個同事說:“我們把泰坦尼克號找出來吧!”他們找了13次,都失敗了。1985年9月,他們終于和法國一個海洋研究機構發現了泰坦尼克號——在水下超過4000米深處。
“泰坦尼克沉沒了近75年,它那么傳奇。激動爆了,我們吸引了全世界媒體,證明了我們的技術,讓大家意識到深海探索有多刺激。”哈特此后一直在從事各種探險,先后在南極洲生活超過90個月,游走世界,出現在烏拉圭、阿根廷、巴西、柬埔寨和越南等地。
2002年,退休的哈特又開始了新探險——加入非營利組織國際美慈組織。美慈成立于1979年,是國際性的救援和發展組織。它主要在遭受災難、戰爭、持續貧困和不穩定影響的地區工作。1990年代末,美慈在中國扶貧基金會的邀請下來到中國。
在最初幫助中國貧困地區建立小額貸款體系之余,美慈的項目也涵蓋諸多其他領域,諸如汶川地震后的社會心理康復,幫助建設因流動人口和艾滋病導致的極度貧困的農村等。
如今哈特的身份是國際美慈組織高級副總裁,他像探索海底一樣探索著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