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為何遭遇體系性失敗”之二:負篩選的人事制度

幾十年里形成的負篩選人事制度,導致體制中很少有理想主義者和獨立見解的能人。有理想主義、真能干的人,都被排斥在外,因為他們被視為具有威脅性。蘇聯的人事制度把極為豐沛的人才資源篩選出局,只讓三四流的人員管理一個龐然大國,日新月異的局面自然是出不來的,只能一步步走向衰亡。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云龍

 

幾十年里形成的負篩選人事制度,導致體制中很少有理想主義者和獨立見解的能人。有理想主義、真能干的人,都被排斥在外,因為他們被視為具有威脅性。

蘇聯的人事制度把極為豐沛的人才資源篩選出局,只讓三四流的人員管理一個龐然大國,日新月異的局面自然是出不來的,只能一步步走向衰亡。

上篇談蘇聯體系性的失敗,我們歸因于其政治極端主義與利益集團綁架(見2011年12月22日南方周末大參考版)。在現代社會科學中,討論社會發展、停滯或倒退,分析的架構一般包括兩個基本維度,一是看structure,即從結構層面著眼作分析。二是看agent/actor,即從行為者著眼。“結構”是抽象出來的,相對穩定;而每天操作“結構”的是體系里面的行動者。他們是些什么樣的人,對該體系的生命力和演化趨勢非常重要。本文從第二個維度作點分析評論。

我從1985年開始,通過與蘇聯學者和西方研究蘇聯問題的專家之間的交流,在蘇聯考察,強烈認識到蘇聯體系性失敗的另一個基本原因,是它人事制度上的負篩選。1992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次研討會上,我講了負篩選的眾多案例。兩年后我讀到,蘇聯學者反省他們的人事制度,得出的是同一個結論,他們用的詞叫“逆自然淘汰”。

一個組織或機構無論大小,無論其性質是政治的還是經濟的,什么人能進來,進來后安排什么職務,怎么將人淘汰出去,這是人事制度的基本環節。我有個前輩朋友孔先生,在海外做過二十多年管人事的大學副校長。他說中文的“人事制度”這四個字絕頂聰明——沒人就做不成事;選錯用錯了人,一定會把事搞爛。

蘇共和蘇聯政府是一個超級大組織。對于人員是正向篩選還是逆向篩選,相當程度上決定著這個組織的整體效能乃至生命力。

我在這方面學習研究達到的認識是:執政不久,蘇共的負篩選人事體制逐步形成。它建立后,雖然有少數領導人想扭轉,卻大勢所趨,沒能改變方向。結局便是,這個世界上最老的執政共產黨解體時,沒多少人出來救,大多數成員都要把它當作“臟衣服”扔掉。

革命剛成功的時代:群星燦爛

20世紀初,列寧所屬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分裂為布爾什維克派和孟什維克派。雖然黨內經歷過重大的爭論和分裂,1917年十月革命發生時,列寧已經是公認的最高領袖。不管是國外流亡的人,還是響應他的號召在國內發動革命的人,大家用了一個術語來稱呼他身邊這撥翻天覆地的革命志士:“列寧一代的近衛軍”——他們可謂是五顏六色、群星燦爛。不論其政治觀點如何,別人對其價值觀認同與否,這撥人對自己的理念是真的信仰,愿意為自己的理念付出一切包括生命。他們是非常認真的理想主義者。

從能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