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20510)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國的城市化率為49.68%,而發達國家普遍超過80%,美國則超過90%,說明中國的城市化還有相當空間。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傅晨琦 何歆
N0.1 城市化滯后拖累經濟轉型
《經濟觀察報》 2012年5月4日 周其仁
(原文摘編)出口導向驅動的高速經濟增長,遮蔽了中國經濟的一條軟肋,那就是城市化滯后。2008年金融危機波及中國,使過往每年20%-30%增長的出口,驟降為20%以上負增長。
形勢嚴峻,這就逼出了一個新動向:一些外向的工廠向內轉,但可不容易。溫州工業(珠三角制造業也一樣)原本就是做內需起家。舉凡紐扣、像章、眼鏡、鞋飾、小家電,這些當年赫赫有名的小商品,最初都是沖著國內消費者而生產的。溫州人的本事是做市場,十萬經銷員打天下,搞起遍布神州的經銷系統,終于帶出聞名天下的溫州制造業。
溫州鞋當然原本也是內向為主,但2001、2002年之間大規模轉出口。當時國際大公司拿著大訂單來,看上哪家,全部生產線都要了,條件就是貼牌生產。那時國內鞋競爭殺價無情,還要跨地域管理龐大的營銷網絡,回款不容易。比較之下,外銷訂貨數目巨大,回款信用好。于是,大批溫州鞋企轉為“接單工廠”。
應回溯到1994年大幅貶低并穩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使國內工業有成本優勢。此后珠三角、長三角制造業逐步由“以商帶工”演變為“接單制造”。接單工業,創意、設計、分銷、物流哪一個環節也少不了,只是無須“中國制造”親力親為,而是由境外“發單”公司去完成。用進廢退之間,中國制造轉成了世界工廠,更準確說是世界車間。中國制造借了世界商業和服務業,借了世界城市,走向世界市場。
這也是2009年以后,雖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內需”等口號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