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速度:60天敲定——“浦東開發開放”這張“中國王牌”是怎么打出來的?
1990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十個年頭。鄧小平在改革開放的十字路口上,用實際行動打消了國內外對中國是否繼續改革開放的疑慮,也回答了中國將以何種步伐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的問題。
責任編輯:劉小磊
上海浦東,東方明珠旁的鄧小平畫像。 (CFP/圖)
十個第一和五個倒數第一
1980年10月3日,《解放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了一篇署名文章《十個第一和五個倒數第一說明了什么——關于上海發展方向的探討》,引起軒然大波,作者一針見血地道出了上海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濟滯后的困窘和癥結所在。當時的上海,看上去是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但實際上是個“健康欠佳”的病人。上?;剂顺鞘胁?,病得喘不過氣來。
進入1980年代后,上海財政收入不斷響起“滑坡”警報,上交國庫后,只能支撐城市最低維護,基礎設施建設欠賬累累。城市“膨脹病”愈演愈烈,交通難,住房難,環境污染嚴重……
就在南方經濟特區、珠江經濟帶異軍突起的10年里,作為“共和國長子”的上海,步履蹣跚,昔日遠東最大的經濟、貿易和金融中心上海,顯得有些黯然失色了。
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的專家說:中國的經濟中心已出現南移的趨勢,廣東將取代上海。
不僅如此,1980年代,我國周邊國家與地區也加大了開放與引資步伐:1983年,韓國宣布要把濟州島建成“第二香港”;1987年,日本在那霸港開辟自由貿易區;1989年,泰國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