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么比中國和西方的對話更重要——訪牛津大學教授提莫西·艾什
提莫西·艾什是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以對中東歐現當代史的研究而蜚聲學界。艾什教授最近主持了一項關于“言論規則辯論”的研究項目,并訪問了北京。南方周末特約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對其進行了訪談。
責任編輯:劉小磊
提莫西·艾什(Timothy Garton Ash)是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以對中東歐現當代史的研究而蜚聲學界,他還長期在《衛報》開設專欄,是西方世界很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艾什教授最近主持了一項關于“言論規則辯論”的研究項目,并訪問了北京。南方周末特約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對其進行了訪談。
——編者
“如果你不唱歌,誰會聽你唱歌呢?”艾什說。他認為中國應當在氣候變化等領域發出更多的聲音,參與設定議程。
由于中國國內現在面臨很多挑戰,認為中國將于十年、二十年后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領袖,這也是一種幼稚的預期。美國畢竟不是英國,英國只是一個島國,而美國則是一個巨大的大陸帝國,擁有非凡的資源系統,即使它在衰落,也仍將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
關于言論規則辯論
劉瑜:艾什先生,歡迎到北京來。您能介紹一下此次北京之行的主要目的嗎?
艾什:我目前在牛津大學的一個重要項目叫“言論規則辯論”,試圖探討在一個所有人都彼此成為鄰居的世界里,什么是言論的全球性規范?,F在全球有20億人能夠上網,還有20億人擁有手機,我們必須探討什么是言論的規范。說美國有憲法第一修正案,所有人都應該遵循那個標準,這是行不通的。為此我創辦了一個有13種語言的網站(www.freespeechdebate.com),在這個網站上,我們起草了一系列言論表達的基本原則,然后我們邀請不同的人就這些原則進行辯論。今天世界上沒有什么對話比中國和西方的對話更重要,這是我來中國的原因。
劉瑜:您談到“言論的全球規范”,可能有人會問,存在一個全球性的言論規范嗎?即使是在西方,比如美國和英國,言論自由的邊界也未必一樣,比如美國的電視節目屏蔽臟話,但英國卻并不如此。您如何看待這個觀點?
艾什:你的看法完全正確,不是所有人要以同樣的方式行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區可能有不同的行事方式。但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緊密聯系的“地球市”中——他們稱之為“地球村”,但我更愿意稱之為“地球市”,正如污染會跨越國界,金錢會跨越國界,信息和觀念也會跨越國界,尤其是在互聯網上。既然已經在交流,我們就需要探討什么是言論的全球性原則。
在差異面前,大致可能有三種態度。一種是喬治·布什式的立場。這種看法認為,隨著冷戰的結束,美式自由資本主義已經勝利,西方有了對一切問題的答案,其他國家只需要買下這個藥方就萬事大吉了;一個相反的立場是亨廷頓式的立場,這種看法認為不同文明間有不可調和的沖突,它們只能是兩條平行線,“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但對于一個聯系越來越緊密的世界,這種立場是不夠的。我們需要一種新的立場,所以我們起草了一系列言論表達的基本原則以供辯論。順便說一句,我們的草案并不是“西方人的草案”,它的起草人包括中國人、印度人、中東人……所以它已經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產物。
劉瑜:我參觀過您說的網站,上面的確列舉了一系列言論表達的規則。但是我覺得,人們傾向于在原則上相互同意,不過涉及具體案例時,分歧立刻出現。幾乎所有人原則上都同意“對話中應彼此尊重”,但現實中能做到這一點卻很難,比如中國現在互聯網上,很多對話充滿了惡毒的人身攻擊。如果原則上的相互同意,并不能解決具體事件上的分歧,這種原則上的探討有何意義呢?
艾什:你說得很對,言論自由的邊界應通過對一些具體事件的探討來界定。但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只停留在個案研究上,不確立一些基本原則,我們如何對個案做出判斷?比如,明星的性生活這個話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