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上流】本紀:百年之后,如何上流
共和百年,生活向上。時尚之潮,洶涌澎湃;千回百折,百川歸海。以辛亥為起點,穿越中國百年的奢侈時光,還原社會向上、生活向好的中國真相。
共和百年,生活向上。時尚之潮,洶涌澎湃;千回百折,百川歸海。以辛亥為起點,穿越中國百年的奢侈時光,還原社會向上、生活向好的中國真相。
毫不意外的,中國社會對“上流”二字的想象和憧憬,正迎來辛亥百年以降的一個新高峰。1911年起,中國人輾轉求索的目標,大概說來,就是“國家富強”、“民族獨立”。而今夢已圓上大半,昔日的“東亞病夫”在世界舞臺上白手起家,奮發圖強,漸漸也積蓄起幾分家底,有了些身份地位,竟也和昔日“豪強”平起平坐,稱兄道弟起來。一言以蔽之,中國已經“中產”了起來,開始躋身“上流”了。
暮登天子堂
安·蘭德在小說《阿特拉斯聳聳肩》中為西方上層社會精英的辯護影響深遠,她把這群人比作希臘神話中的擎天巨人“阿特拉斯”,小說中,這群人選擇放棄自己的工作,讓整個社會陷入了災難?!缎恋吕盏拿麊巍分心俏坏聡簧?,一面在上流社會中左右逢源,一面又在心頭戴著荊刺花冠,散盡千金保護弱者。兼具財富、能力和責任,而又能以財富和能力兌現責任,讓人心生 “上流男人當如是”的崇敬。這樣的“上流”在現實中也不罕見,戴安娜王妃獲得舉世愛戴,除了一段現實版“灰姑娘”的故事,更因其以貴族身份體恤世人,踐行了發自內心的高貴。盡管皇室對她的拋頭露面頗有微詞,可她卻贏得了整個世界的尊重。
“上流社會”這一概念,在“西學東漸”的歷史時機下,舶來中國,落地生根。帝制時代,皇室貴族以下,平民百姓以上的階層,集體的稱謂,或為“君子”,或為“士”,大抵是一個意思??鬃诱f:“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在他看來,君子就是“上流人”。從階層標準來看,也的確如此,孔子稱“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這是給君子內心境界定下的高標準。從技術上說,君子又有六門必修課:“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這正是一整套培養“上流社會”的系統教育。
從這些傳統文本上看,東方的“上流階層”重智識而輕財富,但是深入來說,以上面這些標準,培養一位“上流人士”,耗費的成本也是不容小覷,只是沒有挑明而已。以學識聞達,“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中國傳統中標準的“上流”登天路。試想,在一個農業社會,要讓家里的壯年男子,免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作之辛,埋首圣賢書,甚至“十年寒窗無人問”,背后的一筆經濟賬,要是細算也是令人咋舌的。因此無論在明在暗,“財富”始終是“上流社會”的第一道門檻。
躋身上流
財富是否一定令道德淪喪?當然不見得。這樣半面冰山、半面火焰的局面,背后的邏輯是,富有者占有了令人羨慕的物質財富,因此社會公眾也自然對其修養、見識、品味和道德水準寄予了更高的預期。僅僅擁有過人的財富,卻在其他方面無法令人折服,輿論便不會承認其“上流社會”的身份,轉而送上“暴發戶”之類的帽子。
智慧、品位和責任,才是“上流社會”的真財富,不僅是對其自身,更是對社會、國家和時代而言的真財富。這個道理,是在物質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成為社會通識。曾幾何時,我們還在羨慕美國的超級市場和電冰箱,而今發現,擁有這些所花的時間,比我們想象的要短得多。但要擁有一個真正的“上流社會”,我們面前還有很長的路。今天我們羨慕的對象變了,我們羨慕美國人擁有的喬布斯、比爾·蓋茨、巴菲特。我們的富人不比他們窮多少,但在他們的品位和靈感、才識和擔當之前,卻顯得如此貧瘠而我們擁有的,似乎總是郭美美式的人物、小悅悅式的傷心—缺少“上流社會”的真財富:“窮得只剩下錢!”
美國的強盛,在于其經濟強盛的本錢,更在于其擁有足以定義一個時代的卓越的“上流社會”。從洛克菲勒,到肯尼迪,再到喬布斯,美國的 “上流社會”在各個領域,以自己的行動推動美國社會的前行。沒有卓越的“上流社會”,就沒有這樣一個卓越的國家。如今中國要在國際社會中“躋身上流”,恐怕也少不了要補上這一課。在對“富二代”的口誅筆伐聲中,我們尚可以仰望“三代”之后的前景。中國人老話說“富不過三代”,近來又有說“三代養一個貴族”。假如富過三代,說明后輩沒有因財富而耽于享樂,不思進取。那么,財富所賦予他們的種種優勢,就有望內化為他們進入“上流社會”的資本積累。
對于廣大有望有朝一日躋身“上流社會”的中國中產社會而言,上流化又有另一重的障礙和隱憂。中國古人曾說“有錢無勢不如窮”,今日情況也有相仿之處。在社會發展階段和意識形態遺產的雙重作用下,中國社會對私產缺乏制度保障和文化尊重。說到三代以后,富人首先擔心的不是能否讓“富N代”成為社會上流,而是70年的產權房如何處置,能否讓孩子吃上安全的奶粉,政策變化是否會讓自己一貧如洗,社會能否長治久安不出現動蕩這一系列棘手而緊迫的問題。
因此,要么爭取為自己積累政治資本,要么走“撈、花、逃”三步棋—移民日益成為中國富人的重要議題。無論哪條路,目前都與人們心中“上流社會”路線圖相去甚遠,但這并不妨礙辛亥之后的一百年,中國與時尚和奢侈結下不解之緣。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