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上流】1931~1949 速興:上海!上海!
再沒有什么能替代旗袍,成為三四十年代中國時尚的象征符號了;周璇的《夜上?!芬浴芭小钡囊暯浅隽藝恕案栉枭健钡纳菝易藨B,西式奢華風尚強力進駐“東方巴黎”上海。這是欲望爆棚的年月。
再沒有什么能替代旗袍,成為三四十年代中國時尚的象征符號了;周璇的《夜上?!芬?ldquo;批判”的視角唱出了國人“歌舞升平”的奢靡姿態,西式奢華風尚強力進駐“東方巴黎”上海。這是欲望爆棚的年月。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是一個奇妙的時代。放眼世界,西方正處于二十年代末經濟大蕭條之后的步履蹣跚期,享樂猶如夢想,美女們只能靠精密剪裁這種“緊縮政策”, 才能贏得一點簡樸而冷艷的時尚性感與優雅端莊,至“二戰”爆發,甚至連Chanel創辦人Coco Chanel也關掉了自己的門店
而遙遠的東方,周璇的《夜上?!芬?ldquo;批判”的視角唱出了國人“歌舞升平”的奢靡姿態,西式奢華風尚強力進駐“東方巴黎”上海,上層人士的豪宅讓洋人也看得 瞠目結舌艷羨不已,全身香奈兒的女明星與旗袍女郎們異彩紛呈地引領眾人的眼球轉動。而放眼國內,一邊是“十里洋場”內的物欲縱橫,一邊是無產階級與貧民百 姓的“艱苦歲月”,戰爭敲醒了一些人,也讓一些人更處于云里霧里,天堂與地獄界限分明地同存于這個國度。
旗袍與民國范兒
今天,倘若我們說一個美女有“民國范兒”,她一定正穿著一襲旗袍行走于城市的“雨巷”,或者出入于霓虹閃爍的夜總會、羅曼蒂克的咖啡館—時裝大片就是這樣拍的。
再沒有什么能替代旗袍,成為三四十年代中國時尚的象征符號了。20年代展現出女性曲線美的改良旗袍,在這一時期繼續演變著:先時興高領,繼而改為低領,接 著干脆取消領子;袖子最初長過手腕,偶爾露肘,后干脆去掉袖子;衩當然越開越高—總體而言,身體越來越露。從人性而言,這是正確的衍變途徑,“解放”不是 一句空話。
30年代,中國刮起燙發風,于是,一個具備“民國范兒”的女子便躍然而出:身穿緊腰大開衩旗袍,佩項鏈、胸花、手鐲、手表,腿上套有透明高筒絲襪,足登高 跟皮鞋,頭發上別有發卡。翻看老照片,上海滿大街都是此等著裝的美人兒。文藝人士的諷刺也隨之而來,畫家董天野便畫了一位這身打扮的幼兒園阿姨,面對孩子 哭鬧束手無策,旁邊附有一行字,曰:她的特點,就是未曾做過媽。
“民國范兒”當然不止于此,它少不了那些星光閃耀的明星、名媛們的幫襯,少不了胡蝶、阮玲玉、周璇,以及林徽因、陸小曼們。
印刷精美的《良友》一類畫報,把明星、名媛、名太等上流摩登女性,作為封面女郎推向市場,推到眾人眼皮底下,習慣了買畫報的女貴人學不了神似,至少可以學 得形似:化妝的目標是皮膚美白、頭發潤黑,冬用雪花膏,夏有雪花粉、爽身粉、香水,護發則為生發油、凡士林,彩妝則追求翻翹的睫毛,以深色眼影畫出深邃的 眼眶;品牌方面,歐美化妝品比比皆是,美國的蜜絲佛陀、蔻丹以及法國的夜巴黎、德國的4711,國產的有以胡蝶命名的蝶霜,以及雅霜、三花;配飾要高貴優 雅,狐毛袖籠、羊毛長圍巾、長長的珍珠項鏈以及耳環是必配的;高跟、赤足穿的細帶涼鞋,也出現在女人腳下。
據傳翡翠當時尤為流行,翡翠匹配旗袍,可謂交相輝映,名媛淑女以佩戴翡翠為高尚的身份標識,其風頭甚至蓋過鉆石。而曾經引領婚紗潮流的宋美齡,則是翡翠的 幕后推手之一。宋美齡收藏過不少翡翠,其中有一款翡翠麻花手鐲,此物原為杜月笙夫人所有,后宋美齡見之愛不釋手,于是杜月笙夫人便做了個順水人情。
那個時代的服裝自然不只是旗袍而已,上海早就興起的時裝表演—永安公司初開張時,曾每天選十名漂亮的女店員進行時裝秀,為人們帶來了各種最新潮的時裝。符 合傳統審美習慣的影后胡蝶,便多次參加上海舉行的“時裝發布會”,以西式服裝,從連衣裙到晚禮服應有盡有,“中西合璧”的精髓被她演繹得淋漓盡致。
有人于是很驚訝:“傳統型”的胡蝶留存下來的照片里,絕大多數是西式打扮;反倒是有“現代”風范的阮玲玉卻總是旗袍加身,鑲花邊的、高開衩的、格子型的、碎花型的以及純色的陰丹士林布,幾乎稱得上旗袍的形象代言人。
有漫畫家描繪當年的摩登女郎,往往從一種病態的角度出發,仿佛社會之病可假借她們而得以彰顯?;蛟S有夸大之嫌,但側面證明了部分人對摩登的態度。
于是健康的美女形象也順勢生成,譬如1933年6月期的《良友》封面,刊載了游泳冠軍楊秀瓊的大幅照片:裸露著手臂和大腿,自信地微笑著—游泳在當年已經 很盛行了。上流的風尚盡管奢靡,卻也有擁有健康生活和體魄的渴望—后來蔣介石還攜手宋美齡發起“新生活運動”,雖基于時局政治的意識形態考慮,卻也不能說 不是對糜爛潮流的日常生活式糾正。
欲望爆棚的年月
三四十年代是欲望爆棚的年月,能想象到的都市風景都能在大上海見到,“時髦病”何止服飾而已。跑馬賽、跑狗賽、回力球賽由西方引進而轉變成中國的賭博業,“大世界”游樂場內電影、戲曲、歌舞、游藝、雜耍、酒吧、中西餐館、商場一應俱全。
漫畫家張文元曾畫有40年代初的大世界內景,其場面之喧雜絲毫不亞于今日之景。有當時的報刊如此寫道:這班有錢而有閑的人們,飯吃飽了,酒喝夠了,花丟丟的姑娘陪在那里,談東說西。
交誼舞已成普羅大眾之物,小報一改先前的批評之辭,代之于“道德指導”:跳舞的性質半屬游戲,卻半屬交際,試看外賓的宴集、華閣的聚餐,都為題中應有的事 啊,但是跳舞也有規則,就是與對方相抱,只須指尖貼腰,不必一把摟住,兩手相握,略托指頭,男體挺直,不宜偎就,類乎接吻的備項。
40年代時,跳舞已經風靡上海,大小舞廳多如牛毛,舞廳終于越來越趨近于“獵艷之所”,男與女“摟得緊緊的”,“男的要求女的去開房間,女的卻要男的開香檳”。于是乎,至1948年,國民黨政府甚至發起了一場大規模禁舞活動。
上海仿佛操起了一根指揮棒,指揮著中國的風尚合唱團,先施百貨足以媲美巴黎老佛爺百貨,世界頂級名牌的廣告牌矗立于上海的百貨大樓外,當時的歌謠曰:“人 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學不像,等到學到三分像,上海已經變了樣”,仿佛一入上海,便入主流奢華之門??瓷先ズ芾蠈嵉你y行職員,因為待遇豐厚之故,也開始 “上道”了:行員們除了勤勞行務,一部分人還過著糜爛的業余生活,多數打牌,少數玩女人。
然而男人們還是向往著紳士形象,比如當年的梅蘭芳,他那些西裝革履、手拿相機—當年的奢侈品,那時一般人都是上照相館拍照—游泳池游泳的舊照片,向我們展 現了一位著名紳士的高雅生活。據傳,三四十年代的紳士形象應該是這樣的:一頂呢帽或草帽;一套三件式西裝;內衣、襯衫和領帶或領結、襪子和皮鞋或連鞋罩; 皮帶或吊褲帶、袖扣、領帶扣針、襟針;打火機、香煙盒、鑰匙鏈、錢包等。品牌當然要大牌,一雙皮鞋的價格約為一個普通職員兩月的薪酬。據說當年一兩黃金只 能做兩三套英國呢西裝,然而俯瞰大上海,西裝革履的行走者四處皆是。
戰爭及災難時期,人們也擦不去對繁華大都市的深情眷戀。某次大牌云集的賑災義演結束,觀眾賴著不走,要求孟小冬謝幕,孟小冬不解:“我又沒有唱錯,憑什么 謝幕?”最后不得已,孟小冬稱只要觀眾再湊夠10萬大洋,就親自出面答謝,臺下齊聲響應,紛紛認捐,于是孟小冬卸了裝,穿上她的“孟氏旗袍”上臺,滿足了 人們的愿望。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