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上流】1950~1978 沉?。喝蠹?
當年百姓的生活艱辛,并非說那時所有國人只求穿暖而已。事實上,當時的服飾也有中國式的時尚風尚,盡管浸透了革命化意識。
當年百姓的生活艱辛,并非說那時所有國人只求穿暖而已。事實上,當時的服飾也有中國式的時尚風尚,盡管浸透了革命化意識。
上世紀40年代末,歐洲還在“二戰”創傷的治愈過程中,出生于法國諾曼底—這個日后被人們津津樂道的盟軍登陸地—的Christian Dior,操起裁剪之刀,推出了被人稱為是“New Look”系列的服裝。世界—不只是時尚界—為之一震,有人驚呼是“New Look”真正結束了“二戰”。戰后女性的美感被重塑,50年代高尚優雅的品位因之而樹立。
地球的另一邊,天安門城樓,偉大領袖毛主席,操他的湖南鄉音,高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禮炮轟鳴,億萬人歡呼。中國新時代的帷幕開啟,中國新時期的審美神州漫溢。世界兩極的高雅風尚,以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姿態,分道揚鑣地各自生成、伸展、發育。
那萬惡的舊社會
憶苦思甜是國人常用的精神勝利法,“那萬惡的舊社會”,地主、買辦、反動派,把人民壓榨得只剩下呼吸,現在能吃飽穿暖、唱著歌頌領袖的歌曲,可謂其樂融 融、幸福美滿矣。然而,十里洋場,歌舞升平的大上海,在當年是何其甜哉?可惜,它們與翻身做主人的無產階級無關。出現在電視電影鏡頭里的領袖們,再也沒有 當年四大家族的奢華做派,一律樸素得如同天下百姓。新中國的上流社會與“下流社會”,廟堂與江湖,大家彼此彼此,毛澤東最大的奢侈愛好,也無非紅燒肉與線 裝書而已。
當然也有例外,譬如解放前生于富裕之家的老黃。耄耋老人黃老先生,奢侈品于他見怪不怪,他至今記得,家族中曾有園林、酒廠及各式店鋪,解放后合作經營,依 然可以領股息、坐收盈利。上個世紀50年代的中國,一塊上海表都何其稀罕,然而他卻憑著豐厚的家底,花費幾百元買了一塊歐米茄手表,胸前的口袋里,還插上 一支名貴的派克金筆。
那時候的老黃,可謂上流中的上流,亦可謂例外中的例外。處于社會相對上流的絕大多數人,自然沒有此般風流模樣,回憶當年生活的大學教師老鄭,可作為其中代表。
50年代的大學畢業生老鄭,與愛人都在大學教書,這在當時的中國是一份十分體面的工作。老鄭與愛人的工資均為56元,收入不算低了,但是生活很不寬裕,兩 人結婚時,洞房里只有一張床、兩把椅子、一張書桌和一個書架,唯一的一件奢侈品,是老鄭工作后向人借來148元購買的瑞士英納格手表—老鄭分期還款,每月 從工資中扣除40元,四個月還清。
老鄭的生活算是比較幸福的,至少擁有了三大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中的一件。那種年代,人們最關心的還是“食”的問題,三大件的奢侈風尚是身外之物、 是夢想。以年夜飯為例,1957年2月3日的《北京日報》,有一篇描寫年夜飯的文章:“我們買了幾斤肉、一只雞、一條魚,加上點青菜、豆腐,夠我們一家子 快快活活地吃幾天的了。”肉、雞、魚是奢侈的,老北京人對此已心滿意足,所以“快快活活”,至于那些好吃的點心,自然更是奢侈品。而60年代的春節,到處 都是毛主席像以及五顏六色的標語,熱鬧的景象之外,是在生產隊集體食堂等候豐盛晚餐的饑腸轆轆之人,大家終于有機會放開肚皮拼命吃了!沒有油水的腸胃終于 可以補充一點油水。吃完之后,社員們還可以領羊肉餡回家包餃子。
由“食”管窺,當年奢侈之定位可見一斑。那時節,未必沒人能吃得起、吃得好,問題在于吃得起也不一定吃得到,因為幾乎所有商品都需要票據,買糧要糧票,買 油要油票,所以老鄭一家人未必比別人吃得更好。但他們依然繼續幸福著,1966年,家里擁有了三大件中的另一件—自行車,這是老鄭愛人的專屬。老鄭的愛人 如獲至寶,天氣不好一律不騎,就這樣,自行車被她“騎”了十年,后來他們的女兒接過“家傳之車”,繼續往后騎。老鄭家后來還添置了三大件之外的“大件”— 收音機,“四大件”他們家已經擁有了三件!至于那部14英寸黑白電視機的“入住”,已是1978年的事了。
“高干子弟”引發的時尚潮流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句俗語國人一定不會陌生,它的背后是中國人50年代的穿衣現實。語意展示的是當年百姓的生活艱辛,并非說當年所有 國人只求穿暖而已。事實上,當時的服飾也有中國式的時尚風尚,盡管浸透了革命化意識。譬如50年代末,前蘇聯某領導人到中國訪問,提出國人的服裝不符合社 會主義大國形象,建議大家穿花衣,以便體現出社會主義的欣欣向榮。于是,前蘇聯女子的日常服裝、女英雄卓婭就義時所穿的飄逸“布拉吉”(音譯,即“連衣 裙”),成為中國女性的時尚著裝。
“布拉吉”當然只是風尚之一,最時髦的女裝或許還是列寧裝。據《服飾與中國文化》(華梅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由于新中國剛成立時‘中蘇同盟,無敵 于天下’的政治概念左右了服裝,所以出現了國家機關女干部和女學生著‘列寧服’的現象。”列寧裝式樣為西裝開領,腰中系一根布帶,雙排各有三粒紐扣。它呈 現的是中性化特點(甚至影響了21世紀的中性風),顯得“形式新穎又思想進步”,一時間成為政府機關女干部的典型服式,因此也被稱為“干部服”—而“干 部”,顯然是當時的上流社會之謂。
五六十年代,辮發和金銀戒指、耳環、手鐲,是封建余孽,而燙發、項鏈、胸花以及“阿飛褲”(瘦腿褲)則是資本主義的腐朽之物,至于化妝品,更是二者之結 合,在中國絕無立錐之地。我們今日所認為的奢侈品,當年的中國無一絲蹤影。60年代,女孩們跳橡皮筋,嘴里唱的是“小皮鞋,咔咔響,資產階級臭思想”,可 以想見,沒有任何一個中國美女膽敢穿上高跟鞋穿街過巷。紅衛兵的“破四舊”運動,美麗更被一掃而盡—“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男女老少,春夏 秋冬只能穿“老三色”:藍、黑、灰;“老三裝”:“毛服”、青年裝、軍便裝。身上的配飾則是這些:草綠色軍帽、帆布挎包、軍用寬皮帶、毛澤東像章、語錄 本。
進入70年代,《服飾與中國文化》寫道:當年服飾上是否也有流行呢?也有。如在知識青年下鄉的最初幾年,即70年代初,先是從北京高干子弟中興起號稱“聯 動”的年輕人游戲,其中一項內容是穿上中山服,最好是父輩的藍呢子中山服,腳穿黑條絨面人造革包邊鑲筋鞋,謂之“革邊鞋”。女青年加一條長紅色毛圍巾。高 干子女的潮流,亦可謂上流奢侈服飾了吧?
更有甚者,江青也試圖向全國推廣一種時尚風。她根據自己的意愿,設計出一種全國婦女都能穿的裙服(即“江青服”,后來成為一樁丑聞):上為和尚領,小掩襟,半袖,前襟沿邊系扣,腰間束帶,下裙長而多褶。江青本人穿的是高檔手工繡花布料,而一般人則穿“的確良”面料。
70年代的大眾服裝記憶,停留在“的確良”身上,所謂“一年土二年洋,三年穿上的確良”。這種初級化纖產品,撐起了一個時代的時尚理念。盡管那時還有“抵 制奇裝異服”的禁令,然而,服裝的多樣化已無可阻擋,勞動服、拉鏈衫、風雪衣、順褶裙、碎褶裙已悄然成風。商場里也開始呈現“琳瑯滿目”的“奢華”面 貌:70年代的北京,春節期間,百貨大樓手表展銷專柜,展出北京手表廠生產的夜光手表和彩色表盤手表;北京市家具廠發明的新式組合家具在中山公園展覽,其 報道位列《北京日報》的頭版
它們在向即將到來的開放時代嫣然招手,又好像揮別那曾經的動蕩與滄桑。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