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克襄 自然守望者
劉克襄讓我閉上眼,想象一陣風吹過山谷的聲音。他似乎擁有一種神奇的能力,把身邊的大自然講得如詩歌一般美好。劉克襄,綽號鳥人、山人,臺灣作家。臺灣自然生態寫作第一人,從事自然觀察、歷史旅行與舊路探勘近三十年。
劉克襄讓我閉上眼,想象一陣風吹過山谷的聲音。他似乎擁有一種神奇的能力,把身邊的大自然講得如詩歌一般美好。龍應臺提起他的名字,總要加上“自然詩人”的前綴。劉克襄的身上無時無刻不在透射出一種浪漫主義,而他用這種浪漫,來守望自然。
下午三點,我撥通了劉克襄的電話。劉克襄用略帶抱歉的語氣告訴我,他現在身邊人群嘈雜,得找個僻靜點的地方和我好好聊。說這話的時候,他正在往香港城市大學背后的山坡上走。
劉克襄 綽號鳥人、山人,臺灣作家。臺灣自然生態寫作第一人,從事自然觀察、歷史旅行與舊路探勘近三十年。(受訪者提供/圖)
這是他的習慣動作—行走,往有山的地方去。“山里比較安靜,流水潺潺、夏蟬鳴叫,處身這種環境里,人不自覺的變得沉靜而睿智,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間,讓人好好把事情想明白。不像城市里,太吵太亂。”
他有點不像這個時代的人。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還有幾個人愿意像他這樣,把三十年的時間花在自然觀察、歷史旅行和舊路探勘上?但他又不是一個純粹的研究自然的學者—哪一個自然學家能像他那樣,在臺灣家喻戶曉?
他聲名在外,不僅僅在于他是自然方面的專家,更在于他把這些研究的成果,寫成了散文、小說,甚至是詩集出版,而這些書在臺灣甚至全球引起很多共鳴,許多人把他的書視作自然圣經—劉克襄的文字,讓他們追憶起自己曾經和自然的交集,同時重新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他把自然寫成了詩,是不是很浪漫?“自然詩人”,沒錯,龍應臺就是這么稱呼他的。
劉克襄新書《11 元的鐵道旅行》(受訪者提供/圖)
尋找失落的農業時代
不一會兒,他告訴我,自己必須要離開話筒一陣子——因為他迷路了。對自然如此熟悉的人也會迷路?“當然!我經常迷路。迷路也是很難得的體驗,會遇上你意料不到的風景。”一個路人給他指了一條路,他向路人致謝,然后邁開步子往山上走去。
“山上的路怎么走?”這興許是他問路時最常說的一句話。對劉克襄而言,自然的魅力在于讓他無休止的“尋找”。聽聽他的這些稱號—鳥人,山人,高鐵人這可不是調侃,如果真要找一個人為臺灣的山水風光、花鳥蟲魚做代言,我想劉克襄真是個不錯的選擇。
劉克襄喜歡在書里放自己的手繪作品,風格小清新,功力也絲毫不亞于職業插畫師。他有時畫地圖,有時畫花草。書迷們將它們視作最大的驚喜。(受訪者提供/圖)
他對自然的博愛程度超乎想象?!堆采健访枥L了臺灣山岳的萬千風姿,《野狗之丘》記錄流浪狗的生存現狀,《失落的蔬果》里說的則是上百種臺灣各地許久未見或者可能滅絕的常民蔬果,還有剛剛在內地出版的鐵道旅行札記《11元的鐵道旅行》“我喜歡到處亂跑。一開始只是想看一些動物,后來又開始喜歡山水,再接著覺得道路勘探也很過癮,現在發現蔬果背后也有很好玩的故事—漸漸的,我喜歡上了所有與自然有關的東西。”
劉克襄喜歡在書里放自己的手繪作品,風格小清新,功力也絲毫不亞于職業插畫師。他有時畫地圖,有時畫花草。書迷們將它們視作最大的驚喜。(受訪者提供/圖)
遇到煩心事的時候,劉克襄經常閉上眼睛勾勒一個畫面—夕陽西下,農民收割金黃的稻子,褲腿上全是泥。這個畫面讓他感覺內心無比的踏實。農業時代的追憶對他而言有著極其強烈的吸引力,“農業時代的人類生活一直與自然保持著依存、和諧的關系,兩者之間的互動簡直超乎我們想象。但為什么到了現在,自然卻和人站在了對立面上?”
劉克襄喜歡在書里放自己的手繪作品,風格小清新,功力也絲毫不亞于職業插畫師。他有時畫地圖,有時畫花草。書迷們將它們視作最大的驚喜。 (受訪者提供/圖)
他努力試圖通過和農業時代不可分割的自然,來尋找過去那種文明的狀態。“也許是懷舊,但更多可能是我生活的價值和信念。這是現代人最缺乏的東西??萍及l達的網絡時代,大家很難再去接觸到這些東西。但那些東西滲透在每個人的骨血里,它帶來的價值和意義是很難被現在的科技取代的。”
(受訪者提供/圖)
請不要遺忘大自然
對話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話筒里傳出一些風聲。劉克襄告訴我,他已經登到了山頂。然后,他向我這么描述眼前的場景:“你知道我看到了什么嗎?藍色的天空、綠色的草地……很美,對吧?但是,山頂上居然有運動器材!”
(受訪者提供/圖)
這也許是香港政府安置在山上的康樂設施,讓登山晨運的人們可以做些簡單的運動。但這套油著彩漆的運動器材讓劉克襄氣不打一處來。“登山不就可以讓人鍛煉身體了嗎?接觸大自然不就可以讓人精神舒暢了嗎?為什么非要在大自然里強硬的植入這些器械?這是一種破壞!”
水泥也是讓他生氣的原因之一:水泥讓樹長不好,花也不怎么開了。“我理解他們的做法,也許是擔心原本的泥土路在暴雨天氣里會引起泥石流,威脅市民的生命安全,才把通往山上的路都修成了水泥小徑。”劉克襄仿佛有些傷感,重重的嘆了一口氣。“上山的路是水泥做的,山頂上的平地也是水泥修的,難道我們所謂的大自然,就是這么一座水泥做出來的山?”
(受訪者提供/圖)
劉克襄總是希望大家能更多的關注自然。但自然這兩個字,在他的描述中,指代的是一個更廣的領域。“什么叫自然,很多人覺得野外就是自然,但我認為像菜市場、城市里的公園,或者我們生活里會運用的每一樣東西,都和自然有關。”自然不只是荒郊野外,這是劉克襄一直在強調、追求的東西。“我希望讓大家知道,自然充滿各種可能性,而接觸自然的方式,也同樣存在各種可能。”
他用“矛盾的情感”來形容目前大眾與自然的關聯。“一個有錢人,買了一棟豪宅,還不忘給自己弄個綠色的小庭院。本來就是好山好水的一片土地,被你徹底破壞了,建成豪宅,然后又重新人工修建綠色的大自然,這不是很可笑嗎?”作為一個喜歡并參與自然的人,劉克襄最終決定用寫作來和自然對話。
(受訪者提供/圖)
一場和時間的比賽
下山的時候,劉克襄又恢復了平常的語氣。剛剛的不快仿佛煙消云散,這么多年的自然保育經驗告訴他,要讓更多人明白自然的重要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能做的,只是盡可能的保護當下身邊擁有的大自然,然后,一步一步來。
與臺灣目前很多激進的自然保育運動比起來,性格溫和的劉克襄選擇的是最平和的方式。“我不激進,但我同樣能影響別人。”他曾經認真思考過如何能讓人們真正了解到環保和自然的重要性,最后發現,比起學術性的研究,輕松的書寫更能讓人們產生共鳴。而從人性化、生活化的角度出發,更能讓人們產生聯想和思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的觀念。
他試圖把很多生活中的必需品跟自然搭上關系。最好的例子是他曾經舉辦過一個講座,這個從來沒有使用過護膚品的臺灣男人定下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主題:女人應該如何護膚。他提出用純天然的蔬果來代替市面上的名牌護膚品,會起到更好的護膚效果。這個看似荒唐的主題背后,實際上講述的正是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關系。講座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許多觀眾開始對身邊的植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果你直接跟他們說,我們如果不保護自然保護地球,全世界就會有好多人餓死之類的話,天,她們會掀桌子走人吧!”
你可以管他這種曲線救國的方式叫“小聰明”。但事實證明,這種方式確實起到了作用。他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故事,莫過于靠一篇專欄,拯救了臺灣最慢的藍皮火車。提起這事他連說慚愧慚愧,“別人說的都太夸張了,我哪有那么偉大。”但他當年一篇關于被遺忘的藍皮火車的專欄,確實引發了許多臺灣人對藍皮火車的關注和討論,同時也讓許多人重新燃點起對藍皮火車的感情,最后藍皮火車得以保留,劉克襄也放下了心。
我突然問他,做自然保育這么多年有沒有特別灰心的時刻?他沉默半晌,“城市的破壞,綠地的消逝這些遺憾難免會有。但自然保育就是一場和時間的比賽,我根本沒時間停下來灰心,只能不斷往前走,不斷向大家拋出新的議題和思考,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水果如何聽懂人類的話
走到山腳的時候,他剛好聊到自己未來也許會出一本關于香港郊野自然的書。我仿佛已經看到他在電話那頭,踢著腳下的石子,聲音里不無欣喜的樣子。他說,“我已經迫不及待的要開始我在這個城市的探險了。”
“所有人都認為香港是個物化的城市。但是有沒有人發現,在香港,80%的土地都是郊野,只有20%是城市。但是,就這20%,還被市民投訴說政府對于土地的開發太嚴重。”劉克襄近來最感興趣的,是香港的自然環境。他說自己準備研究一下這個課題,主題自己都想好了,“物化之下的自然,聽上去多有意思。”
有意思,也許是他熱愛大自然的出發點。任何被世人忽略的東西,在他眼里總能綻放出點“有意思”的光彩。劉克襄最擅長的,不僅僅是發現生活中的事物,更是放大生活中的一切細節,然后把它記錄下來,用美的像詩歌一般的語言。“我是個喜歡‘小題大做’的人。你知道嗎?人類最缺乏的,就是對小事物的珍惜。”
即便只是路過一個極其平常的花圃,他也會停下來觀察一會兒?;ㄆ岳镫y道有什么精靈,能把他的魂都攝了去?他說這是一種“好玩的思考”:每種東西都有生命,嘗試解讀它會讓你得到更多的收獲。劉克襄有一個特別好玩的理論:水果能聽懂人的話。據他的理論,對著作為供品的水果說,“你是留給祖先吃的,拜托你不要壞”,那樣,水果就可以放得更久一些。“水果也有生命,也有感情。對著它說話,事實上是在尊重生命、尊重自然。”
“在都市里面生活,會產生莫名的焦躁。而面對自然,會讓我的體內瞬間充滿樂觀的細胞。以前的我其實很憂郁,是自然改變了我很多。”劉克襄說他現在正在過著一種理想的生活—早睡早起,定時三餐,對任何事物都很有興趣—無論那是一滴水、一株植物,還是一顆石頭。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