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香港菁英
2011博鰲青年論壇(香港)”是個以“轉型中的亞洲經濟與社會:青年人的使命與角色”為主題的論壇。此次博鰲青年論壇由博鰲亞洲論壇和香港菁英會聯合主辦,不僅一時冠蓋云集,而且集合了香江本地的諸多年輕才俊,可視為香港“新青年”的一次集體亮相。
9月15日,隨本刊主編向熹參加“2011博鰲青年論壇(香港)”,在這個以“轉型中的亞洲經濟與社會:青年人的使命與角色”為主題的論壇里,向熹擔任“創意亞洲:全球文化產業的新領軍者”這一場的主持人。此次博鰲青年論壇由博鰲亞洲論壇和香港菁英會聯合主辦,不僅一時冠蓋云集,而且集合了香江本地的諸多年輕才俊,可視為香港“新青年”的一次集體亮相。
在世人的眼里,香港一直是個娛樂天堂、財富之都,這里每天都生產大量的娛樂八卦,也生產大量的財富故事、資本傳奇。這里有正在逐漸老去的,以劉德華、學友為代表的“四大天王”,也有已經謝世的霍英東、垂垂老矣的李嘉誠以及退隱江湖多次“被去世”的金庸。這里如今是霍震霆和李澤楷等中生代領銜的時代,卻也是霍啟剛等新生代開始走上前臺、嶄露頭角的舞臺—他們,或許就是香港未來幾十年的風云人物,是香江這條河流上的航船的領航者。
這一次,我們通過香港菁英會,接觸到了這樣的一批青年領袖。在接觸之前,我們想象過他們的工作與生活:他們白天忙于生意,晚上則觥籌交錯,第二天一早醒來,好些人會成為某些報章的頭條,或者某些緋聞的主角。但是在這一天,在青年論壇上,我們看到他們都清一色地衣裝肅然,要么是坐在臺上侃侃而談,就年輕人的使命問題發表宏論,要么就是在會場內外忙前忙后,擔任嘉賓導引員、接機員、布置會展者、燈光控制人等工作。他們款款迎人,笑容可掬,因為同樣的衣裝,你很難分辨得出他們平日從事的是哪樣的職業,擔任的是公司的總裁還是董事長;因為同樣的謙卑,你又很難分得清他們是白手起家的企業家,還是名副其實的富二代。你可以從遺傳學的角度去從他們的臉上找到父祖輩留下的痕跡,但你這會兒看到的他們不過是一群義工、志愿者。
香港菁英會脫胎于國家行政學院等機構舉辦的香港青年培訓班,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首先他們類似于各大高校、商學院EMBA的“同學會”。無疑,“同學”成為他們之間天然的血緣紐帶,而由于他們的出身、他們的財富背景、人脈背景、影響力,以及與內地政商的互動和溝通,而成為一個受人矚目的群體、圈層。本刊此次借專訪他們中的領軍人物,來試圖揭示他們的另一種面貌:這群未來必將在香港乃至華人社區承擔更多責任的青年,是如何在此時此際呈現他們的所思所想的,他們又將以何等的形象登堂入室?
這個專題,或許會讓你看到另一個更年輕的香港。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