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為世人保留一份家底

對于一個國家或民族來說,也有些精神的財產伴隨其發展,并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或淺或深的印痕。那些古老的傳說、歌舞、曲藝、皮影、剪紙、繪畫、雕刻、刺繡、印染、民俗禮儀、民族體育活動等等,無不蘊藏著珍貴的文化『基因』。但每一分鐘,我們都會看到它們面臨著失傳,受到漠視,眼看著曲終人散,人亡藝絕。所以我們有責任對迅速消失的文化進行搶救?,F在就有一批投身于文化搶救的佼佼者,他們為『無形遺產』在留存轉世的過程中扮演著守望者、活化者、傳承者的角色,以為世人保留一份家底!

我們小時候唱過的兒歌,祖母為我們哼過的小調,鄰家大嬸剪窗花的技藝……這些都是我們個人記憶庫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定義,“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而昆曲作為中國現存的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于2001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這也是我國得到承認的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我國有28個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6項列入稀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

對于一個國家或民族來說,也有些精神的財產伴隨其發展,并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或淺或深的印痕。那些古老的傳說、歌舞、曲藝、皮影、剪紙、繪畫、雕刻、刺繡、印染、民俗禮儀、民族體育活動等等,無不蘊藏著珍貴的文化“基因”。但每一分鐘,我們都會看到它們面臨著失傳,受到漠視,眼看著曲終人散,人亡藝絕。所以我們有責任對迅速消失的文化進行搶救。

現在就有一批投身于文化搶救的佼佼者,他們為“無形遺產”在留存轉世的過程中扮演著守望者、活化者、傳承者的角色,以為世人保留一份家底!

《老子》有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至上的樂聲必得以擺脫音符的繁亂,而至大的氣象則已經不受具體形態的約束。這是“大境界”,除了老子,能達到的確實不多。故其前文寫到:“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凡夫俗子認識事物的方法論, 大概還不能出離對實物的寄托, 對于“無形”之“道”難以欣賞,報以大笑,在情理之中,不笑反而不正常了。

(名牌編輯部/圖)

今天我們所論“非物質文化遺產”,若按英文字面翻譯,即“無形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無形之價值欲引人重視,已非易事,要令無形之事經年累月,不被“遺忘”,反得“遺傳”,甚至歷久彌新, 可想是難上加難。且看 “無形”,“遺產”這一組合, 已經有一種直觀上的矛盾。鐘鼎文中這個“遺”字,“亡”字作底,上面有一雙手, 字的中心是一個“貝”字—“古者貨貝”,是有形的財富,不是無形的大道。

假如說因其無形,便有道,也是附會之論。然而,正如愛情不必假于鉆戒豪宅,事業不必假于工資單,無形之處,往往自有其別開生面,令人動容的地方。因而, 對于無形之 “遺產”,雖艱難,總有保全的價值。今日之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狂飆突進,“物質文明”節節豐收,固然令人欣喜。然而,假設我們不再欣賞《牡丹亭》里那一唱一做間的優雅流淌,我們精神上的復興之路只會漸行漸遠;假設我們不再用針尖刺探肌膚之下奇經八脈的氣血暗涌,我們對傳統的尊崇也就一筆勾銷。

這樣無形的遺產,不依賴于具體的器物,卻是借著先人的基因延續,借著我們的雙手發揚—這遺產的媒介,是人。無論是昆曲皮黃,琴棋書畫,其師承存于一家一戶一族一國之內,又無疑塑造了這一切的精、氣、神。無形遺產的難以存留,就在于人的脆弱和健忘;而它的必須加以存留,則在于一旦把它抽離,我們便沒有了內在,便看不到歷史、現在和將來,便空余一副皮囊,其余一無所有。

進一步說,即便是林林總總的“有形遺產”,其皮相之下,也都有著不容忽視的無形價值,有時其彌足珍貴,正在于此。故宮千畝雕梁畫棟,浩浩蕩蕩,對于我們民族先輩的智慧與匠心,正是最不容懷疑的注腳,更讓我們直觀地回顧昔日天朝上國的雍容大度。面對 “中國人沒有狼性”這樣的陳詞濫調,我所一直以為最有力的反駁,莫過于讓發言者親臨秦陵,見識那泥塑的千軍萬馬,相隔兩千年依舊整齊、肅殺,他自然也就信了,“虎狼之秦”也是我們的先祖和圖騰,我們的精神基因。有形與無形,互為表里,“有形遺產”之長處,唯在其依托于較為實際的事物,因而難遭遺棄。但,構成其內核的歷史文本和審美傳統,乃是我們欣賞的基本條件,不可否定。

所幸,近年來,無論是“文化遺產”還是“無形文化遺產”,保護日漸成為共識,乃至顯論。真的,無論哪里,“申遺”都是時髦詞匯,真得了一票“文化遺產”稱謂,更免不了大費周章,慶功、風光,上綱上線……大好形勢,也不能不保持冷靜,多數被頂禮膜拜的“文化遺產”之前,總還免不了一個“世界”的帽子。越民族就越世界,不是沒有價值,只是,重點在于,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給祖國家鄉爭了光。終究在這GDP時代,有形的才是上風,無形的, 也總要有轉化為政治績效的方法,才能那么讓各地政府激動起來。

不必太悲觀的是,總有人在用心做著實事?!吨腥A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在醞釀近十年后,終于在今年年初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上表決通過,并在年內付諸實行??梢云诖?,有法律護航,保護“無形遺產”,師出有名,更加靠譜。另一方面,許多“倉廩實知禮節”的社會中堅,也在投身保護“無形遺產”的事業之中。較之一般的愛好者,社會精英既具備鑒賞的品味,不必擔心他們“聞道,大笑之”;又能廣泛羅致社會資源,兼有用人、成事的執行力;同時以個人理想為動機,不致好大喜功。因而更足以信賴和仰仗。其中有一些佼佼者,為“無形遺產”之留存傳世,貢獻卓著,我們這個專題中下文將會提到他們的名字。

《創世紀》中,“神創造天地”,第一日先創造光,然后才是萬物、生靈和男女。萬物有形而光無形,不難想象,沒有光照萬物,到處只看到混沌黑暗,了無生趣,所以非先有光不可。今日我們在物質空前豐裕的盛世之中,對于無形的遺產, 愈是要珍視。歷史和文化構成我們當代史的上下文,感覺不到,卻實在的生活其間。

是謂“大象無形”。

網絡編輯: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