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馮驥才 中國民間文化的守望者

十多年來,憑著那份韌性和激情,在大部分人恨不得拔出泥腿子直奔城市時,他卻整天往農村跑,投入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工作?,F在,“馮驥才”不僅是一個人的名字,更成為一項文化行動的標識。

將“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進行到底。

十多年來,憑著那份韌性和激情,在大部分人恨不得拔出泥腿子直奔城市時,他卻整天往農村跑,投入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工作,先后組織多次大型文化搶救行動,掀起了一股全國范圍內的鄉土文化熱潮?,F在,“馮驥才”不僅是一個人的名字,更成為一項文化行動的標識。

(名牌編輯部/圖)

今年4月27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馮驥才再次當選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作為“中國民間文化的守望者”,他全身心投入對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發起并主持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對現代社會進程中瀕臨滅絕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進行普查和保護,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他目前和將要積極奔走的工作包括,將中國56個民族的民間藝術進行“地毯式”的登記、拍照、錄像;出版2000多個民俗縣集本;出版120卷中國民間美術全集;出版中國民俗民間藝術分布地圖冊;向聯合國推薦一批文化遺產名單;命名一批文化藝術之鄉……馮驥才表示,作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他將和全國的民間文化工作者一道,共同將“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進行到底。

馮驥才對民間文化打了個比方:

“如果說精英文化是父親的文化,那么民間文化就是母親的文化,它是母體,是民族的根。兩部分同等重要,相互不能代替。”

民間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半。如果說我們民族的精神思想的傳統在精英和典籍的文化里,那么我們民族的情感與個性便由民間文化鮮明而直接地表現出來。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實際上都包含著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精英文化,一方面是民間文化, 民間文化是廣大群眾自己創造的文化,是源頭,是根,它是一個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載體,是和生活融為一體的。

由于種種原因,民間文化并沒有處在與精英文化同等的位置上。它們大多憑借口傳心授,以相當脆弱的方式代代相傳。由于民間文化長期不被重視,也沒有從文化上、從全球化的背景上來看待這個“中華文化的一半”。時至今日,我們對于民間文化的整體狀況缺乏足夠的了解,也沒有完整的統計數字,國家也沒有完整的檔案庫。

(名牌編輯部/圖)

(名牌編輯部/圖)

而形成目前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當前我們正經歷工業化的轉變,原來的傳統文化正在失散;其次在目前的中西文化沖突中,一些國人缺少傳統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盡管民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弱勢文化的大氛圍下,人們存在著對民間文化的一種輕視。再有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文化保護法》。

正是在這樣的思考下,坐在書齋里的馮驥才心急如焚,再也忍不住, 走到了現實世界里,為文化保護而奔走呼喊。從城市的建筑到鄉間的民俗,從中國到國外,他關注的視野越來越寬廣。“如果我們到中華大地上跑一跑,就會看到我們的文化多么繽紛與迷人,人民多么智慧,多么富于才華;同時也會看到它們面臨著失傳,眼看著曲終人散,人亡藝絕。每一分鐘,我們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間,都有一些民間文化及其遺產死去,失卻得無聲無息。在歷史上,我們對龐大、燦爛的民間文化缺乏整理,家底不清。所以我們有責任對迅速消失的民間文化進行搶救,把它整理出來,建立起民間的《四庫全書》。搶救中國民間文化遺產一刻也不能等,這是不能拒絕的神圣使命。我們文化工作者應當明確一個問題,不要以為我們是文化的救世主,我們只是文化遺產的責任人。因為任何一代文化人,都有責任把先輩創造的文化精華保護好,交給下一代。”

馮驥才認為,從目前的情況看, 搶救應當擺在研究的前面,因為這些文化一旦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法國在1964年馬爾羅任文化部部長的時候搞過一次文化大普查,大到教堂,小到羹勺,悉數登記。在這個行動完成以后,法國人把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設為文化遺產日。繼法國之后,歐洲其它的國家也設立了文化遺產日。

馮驥才說,“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我們也應該對自己的文化遺產頂禮膜拜,對自己的文化創造、文化積累有一種自豪感和光榮感。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文化封閉起來,但也不能因此丟掉自己的文化。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強化我們的文化主體,培育我們的民族精神。我想,這才是民間文化搶救工程的意義所在,我們把這一切都完成了,我們才能松一口氣地說,我們把五千年先人創造的文化全部擁進懷中。如果我們沒有做到, 后人恐怕連其中的一半也不可能再見到。”

網絡編輯: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