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楊麗萍 舞動“原生態藝術”
“我非常樂意把這種來自民族的、民間的藝術發揚光大,""至少在我活著的時候,可以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持住?!?/blockquote>
“我非常樂意把這種來自民族的、民間的藝術發揚光大,至少在我活著的時候,可以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持住。”10月27日晚,四川錦城藝術宮第三次上演了由楊麗萍領銜的大型原生態歌舞集《云南映象》,53歲的舞蹈家楊麗萍剛剛宣布即將息舞,公演幾千場的原生態民族歌舞集《云南映象》將不再會有楊麗萍的身影。楊麗萍已經是《云南映象》DNA的組成部分,然而她說,沒有她的表演,更多真正屬于原生態的舞者會更加成熟, 他們才是“原生態”舞臺上真正的主人,正統的基因。
(名牌編輯部/圖)
早在2003年8月,《云南映象》在昆明首演,率先提出“原生態歌舞”的概念。第二年8月,山西左權舉辦“全國民歌南北擂臺賽”首次引入“原生態”一詞,之后,文化部開始使用這個概念,制定和實施搶救式文化挖掘計劃。在隨后的2006年,央視青歌大賽開始增設原生態組,大規模民族歌舞藝術的挖掘與保護開始熱烈起來?!对颇嫌诚蟆烽_始被更多領域的人們所認可,但各種旅游文化演出的產品開始效仿,然而作為原汁民族舞蹈藝術表演的傳播使者,楊麗萍團隊在竭盡全力地讓民族原味民族舞蹈形體融入到作品中,真正帶給觀眾的,更多是深層次感悟,并非只停留在視覺和聽覺上最淺層的體驗,心靈感悟是整個項目的核心要義。
“原生態”在后工業化的社會語境中特指未被藝術加工的民間質樸藝術表現形式,其另一種內在的含義是未遭現代商業開發和改變的原始住民文化。同濟大學教授朱大可曾對原生態文化困局有過評論。他認為,自然、歷史、地域和少數名族文化為更多原生態藝術提供豐富的土壤,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態歌舞極易失傳,應該對其進行搶救性保護。然而這種挖掘還必須依賴市場和商業的支撐,但商業開發是否能夠保留歌舞本質的精髓,正是楊麗萍這樣的舞蹈家所注重和追求的。
(名牌編輯部/圖)
(名牌編輯部/圖)
楊麗萍所看中的原生態舞蹈,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保護的,就是因為這是純粹自然的舞蹈。那些演員,以前就是農民,都是從自然里學跳舞。“他們的舞蹈是有靈魂的,是從地里長出來的。”在《云南映象》之后推出的《云南的響聲》和《藏謎》,被楊麗萍稱作“衍生態”,在原生態基礎上加以想象,把古老失傳的原生態文化演繹出來,“比如讓演員模仿大霧里走出來的牛的動作,創作‘牛鈴舞’,但是,‘有生命的舞蹈’這個本質沒有變。”這足以說明“原生態”舞蹈的地位與作用如此重要,更多“衍生態”創作的源泉正是來自那些即將消逝的勞動人民生活中最原始的藝術表現形式。
演員蝦嘎在加入《云南映象》之前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放牛娃,演出中吶喊的場景隨著演出次數的頻繁使表演更加模式化,那種在村子里把牛弄丟的急切味道慢慢失去,這也是楊麗萍最為擔心的。許多演員會因為更多現代元素的影響與侵染,讓原生態的元素慢慢變味兒。楊麗萍在接受《四川日報》采訪時講述當年她發現演員蝦嘎,“那個時候是爬過蜿蜒的樹根才找到他,而現在,柏油路已經修到了他家門口,房子也變成了瓷磚房,很多樂器當地人也不再吹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大家喜歡我的舞蹈,有自己的審美標準。我也非常樂意把這種來自民族的、民間的藝術發揚光大,至少在我活著的時候,可以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持住。”面對日漸變化甚至消亡的原生態舞蹈,楊麗萍傾注更多的是自己作為舞蹈藝術家的責任,“原生態舞蹈,更多是民族的,自然的。”上世紀初,隨著更多被封存于邊陲群山的村落的原生態歌舞被發現和挖掘,引發了更多新鮮感,各種映像接踵而至。楊麗萍與她的《云南映象》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楊麗萍認為,原生態舞蹈不是幾個月的準備就能搬上舞臺的,她是長久沉淀的一項工程。正像更多其他形式的文藝作品一樣,“原生態”舞蹈是一種對生命、對自然最淳樸的熱愛,用勞動語言和情感在舞臺上用舞蹈的形式呈獻給觀眾。這里更多承載了舞者的對待生活的態度,對信仰的忠誠,對自己民族的深厚感情……
貼近自然是原生態舞蹈最為顯著的特點,為了讓創作更能表現出跳舞本質特點的形體動作,楊麗萍的靈感采集甚至要觀察得細致入微。“我可以跟一只螞蟻學習,學它們如何攻擊敵人,如何抬起一片樹葉;我會模仿一株向日葵,如何隨著太陽旋轉;天空的星星和云,都可以讓我找到靈感。所以在編舞中,就突破了學院式的編排,這些舞就像從大地里長出來的一樣。”楊麗萍曾經評價,《云南映象》的舞蹈動作,只要學過舞蹈的人都應該能完成整個表演。但那種神韻和靈性,一般人沒有經過長時間實地考察和積累是達不到的。楊麗萍將舞蹈視為一種語言,樂此不疲地去琢磨和研究,用去抓住一種舞語。
提及未來的計劃,她準備將新舞《孔雀》作為自己舞蹈生涯的收尾。成名于在央視播出的舞蹈《雀之靈》,舞臺表演的終結也選擇了孔雀作為主題。比起《云南映象》,《孔雀》是經過更多藝術加工的“衍生態”舞蹈作品,添加了楊麗萍多年來在舞蹈事業中的最新的詮釋與解讀。“怎樣去表現孔雀的飛翔、溪水的流動、植物的生長等等都有了極為特殊的表現手法。”不光是楊麗萍本人,她的團隊所有演員都在參與舞蹈動作的創作,她希望通過孔雀各種的動作,來表現愛恨、誘惑、傷害、彷徨。
正是承載了多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傳播著“原生態”舞蹈的精華,對于新作才能完成更新的認識。幾十年過去,楊麗萍發現,無論是她的審美,還是對生命的理解,和以前都已經物是人非,截然不同。多年接觸最為原始的舞蹈元素,跳出來后的感覺完全不一樣。這個有點帶半自傳性質舞蹈集講述了從人性、生命本質的角度對大自然的一種感悟,“是完成人和自然特殊情感的交流。”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