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黃志華 活化古老莨綢
它是貴比黃金的天然之物,卻幾經起落,幾近失傳,梁子公司黃志華夫婦因緣際會,在一個廢棄的倉庫里發現了它,古老的珍寶重新煥發了生機。
“當時它已經活不下去了,需要我們救助。而如今幾十年過去,
經過持續活化的莨綢已經活得很好了”。
很顯然,莨綢這項有著數百年傳統的面料工藝遇到了最適合它的人。
它是貴比黃金的天然之物,卻幾經起落,幾近失傳,梁子公司黃志華夫婦因緣際會,在一個廢棄的倉庫里發現了它,古老的珍寶重新煥發了生機。
(名牌編輯部/圖)
莨綢:于深邃中獲得顛覆的力量
還記得電影《盜夢空間》嗎?它用超顛覆的手法解構了人的夢境,在不斷變幻的畫面里,人可以進入人的夢境,人能夠到達夢的不同層次。有人感嘆生命之玄妙。
世界何其大,向外看,看更遠,就會發現總有一些東西,同樣表達了生命的玄妙,同樣理解了生活的真諦,卻聚集著天地博大,精深內涵,它不浮躁、不媚俗、不屑于出現在斗艷比美的名利場,它只是在那里,存在。
存在,并始終生長,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迸發力量。
它是莨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它的寫照。它的能量從來不僅限于一種布料或者一件衣裳,正如它的擁躉梁文道所說的,莨綢指向的是一個面,指向的是它背后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傳統社會關系,它的形式始終在變,但是它的靈魂從未改變。
《廣東省志·絲綢志》中早有記載,莨綢衣服穿著走路時會發出沙沙的聲音,因此莨綢又叫“響云紗”,業界取其諧音,美其名曰“香云紗”。
每年的4-7月正是嶺南曬莨的好季節,從薯莨中榨取最天然的染料,一次次的浸泡晾曬,在陽光和雨露的作用下,棕紅色的薯莨汁液凝聚成了絲綢的顏色,之后再用河泥涂粉,這個充滿儀式感的藝術創作過程演繹了中國最頂級絲綢的誕生過程。這種完全通過手工制作的莨綢。正反異色,色澤如陶,反復烙印上了生命的密碼。
正因為莨綢的制作繼承了傳統的純手工方式,才使得蘊含著天然植物和礦物的精華,散發著濃濃的植物清香的莨綢作品,所具有的清熱,解毒,消炎,止血的保健功效不是妄自吹噓。也正是由于莨綢純手工制作的特性,使得每一幅莨綢面料的條紋機理都是不相同的,它制作出來的每一件衣服也都是獨一無二的絕版。
(名牌編輯部/圖)
(名牌編輯部/圖)
其中種種,飽含著人對于自然的尊重,對于生命中最質樸細節的尊重。它既是江南女子肌膚上的體貼紋理,也是大漠孤煙、黃沙落日中夸父的木杖,它所有的能量正是來自于這種“不變”,一旦迸發,就能攝人心魄。
活化者:與生命同行
那是誰在愛,始終愛著莨綢,并激活這古老文明與生命同行的?
“我們是活化者,并沒有把傳統的東西平移過來,因為沒有辦法適應現代的生活,我們是要把古老文化注入當下的年輕、時尚、活力。”梁子公司總經理黃志華在說到自己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莨綢的定位時,突然很興奮。因為夫妻倆共同締造了一個品牌,他們把瀕臨失傳的中國傳統珍貴面料莨綢變成巴黎盧浮宮里的衣香袂影,也曾將莨綢作為國家禮物贈送給瑞典王室。這是他們十多年來的堅持,交織在“時尚”和“非遺”的特質中的精神,讓莨綢在活化的路上注入了新的活力。
“投錢只能純保護, 就像比如一棵樹活不下去,投錢保護就只能把它移到花壇里定時給它澆水、施肥, 一旦停止澆水、施肥它就會死掉,停止給它砸錢, 它不能自己活。我們不一樣,我們是讓這棵樹的土壤更適合它生長,而不是把它放到花壇里完全依靠我們生長。”
作為國家“非遺”保護與活化的標桿式企業,黃志華在對莨綢染整工藝這種“非遺”的保護上,還有一個宏大的計劃—在順德倫教建立一個“廣東莨綢文化產業園”暨“莨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
“與1994年我們剛接觸到莨綢時相比,如今的莨綢染整工藝已經形成了可以自力更生的一個產業,已經完全改變了原來的狀態。”黃志華說,曾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貴極一時的時髦衣料莨綢,在九十年代居然面臨著滅絕的危機。“當時它已經活不下去了,需要我們的救助。”而如今十幾年過去,經過持續活化的莨綢,“已經活得很好了”。
黃志華說,如今他們要做的,已經不僅僅是要讓莨綢活下去,而是要讓它“活得更好”。在他看來,原來的莨綢處于一般狀態,而現在他希望莨綢能達到一種精致狀態。“就是從可以滿足人們在物質上的不匱乏,進入到物質上不匱乏之后有所追求的狀態。這樣才能活得更加精彩、更加滋潤。”
不僅如此,他對于國內其他運用植物染、花草染的面料也比較關注。同時,設計師團隊在赴各地采風時也會特別留意一些原生態生活智慧和理念。對此, 我們似乎可以大膽預料,未來梁子公司在對“非遺”的活化上,將不僅僅停留在莨綢的范圍之內,而是通過不斷的嘗試和研發,迎向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