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柯軍 攜昆曲與時代共呼吸
從被尊為“盛世元音”,至清中葉后日漸衰微,再至近代一度淪為絕響。如今,歷經滄桑的昆曲已逐步邁出低迷,漸進佳境,贏得大眾的欣賞與癡迷,這讓昆曲忠實的“傳承者”—柯軍終感欣慰。
從被尊為“盛世元音”,至清中葉后日漸衰微,再至近代一度淪為絕響。
如今,歷經滄桑的昆曲已逐步邁出低迷,漸進佳境,贏得大眾的欣賞與癡迷,
這讓昆曲忠實的“傳承者”—柯軍終感欣慰。
在昆曲界,江蘇省昆劇院的柯軍幾乎是家喻戶曉。這不僅僅是因為他昆曲表演的技術精湛,更是因為他為“六百歲老人”—昆曲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無私奉獻。
(名牌編輯部/圖)
“以前,坐出租車,司機問我從事什么行業的,我都不好意思說搞戲曲,根本不敢說昆曲。”相比于昆曲今日的姹紫嫣紅,柯軍追憶過去種種,酸楚之情溢于言表,“那時,昆曲叫‘困曲’,是指聽昆曲要犯困, 還指昆曲的困境。有一次演出,臺上二十幾個演員,臺下三個觀眾,一個在睡覺,一個在走路, 一個在吃瓜子。”當時, 他抬頭望天,盡量不讓悲傷的眼淚掉落眼角, 心特別特別涼。 “當你發現一個事物好,你會愛上它;因為愛它,就要為它付出。昆曲這門藝術具有獨特的魅力,要繼承發揚它,就要有我們這樣的人去為之付出。” 這是柯軍常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三十余年昆曲表演生涯的真實寫照。
幾度滄桑歌未歇
六百年前,昆腔只是民間的清曲、小唱,僅限于蘇州一帶。六百年后,有“百戲之祖”之稱的昆曲于2001年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幾百年間,昆曲有鼎盛有衰落。穿越時空的隧道,我們可聽見梅蘭芳、俞振飛等大師在上海美琪演出時清婉的唱腔,也可聽見在昆曲沒落時“昆曲義工”白先勇為其復興所做的奔走呼號。
歷經六百多年,通過一代代文人的加工、演員的表演,昆曲成了“美”的化身。“昆曲義工”白先勇如此形容:“昆曲無他,得一美字 : 唱腔美、身段美、詞藻美,集音樂、舞蹈及文學之美于一身,經過四百多年,千錘百煉,爐火純青,早已達到化境,成為中國表演藝術中最精致最完美的一種形式。”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昆曲的輝煌與落敗都與其特性有關。昆曲的興盛與當時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藝術趣味是一脈相承的。加之士大夫內心深處含有對社會對人生的哀怨、使得昆曲在音樂、 唱腔上顯示出惆悵、 纏綿的情緒。但知識分子、文人雅士,并不把昆曲當作純粹的表演技巧,而把昆曲愛好作為一種身心修養,作為自娛的一種方式??梢哉f,自娛是昆曲功能的很重要方面。我們不能忽視昆曲作為舞臺表演藝術的一面,但另一方面,我們有一個延續了幾百年的傳統,昆曲有自娛的功能。昆曲不是專為唱給別人聽,演給別人看的。如果把昆曲陶冶情操、自我娛樂的功能放在一邊,一味強調它的表演性質,從而,不斷改造昆曲,讓它適應大眾的欣賞口味,那么,昆曲就面臨著消亡的危險。
昆曲正因其特性不可能在當今大紅大紫,亦無法恢復往日的輝煌,但作為漢文化的瑰寶,作為世界遺產,我們有責任不讓她自生自滅!
(名牌編輯部/圖)
(名牌編輯部/圖)
揉碎自我,成全昆曲
于是作為江蘇省昆劇院院長的柯軍,在此時被賦予了雙重身份—“領導和藝術家”。“我要把省昆領頭人當作一個角色來塑造,要唱一出人生大戲。”這一唱一塑造,就是7年。這些年在柯軍的帶領下,江蘇省昆劇院的事業進行得如火如荼,曾經瀕危的昆曲在省昆劇院幾代藝術家的努力下也已轉危為安,前途光明一片。
曾有人問他:“當院長會不會影響你當好藝術家?”他回答,“這兩者并不矛盾,因為我希望把自己的終身獻給昆曲,把它當一生的追求,既然選擇了就要揉碎自己,成全昆曲,昆曲對我來說已經不是一個職業,而成為了我的一種信仰,所以不論是作為院長還是作為演員,只要是在為昆曲做事,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滿足。”
以今名故,以故通今
昆曲已命途多舛地蹣跚走過六百年,然而它并非只屬于古人。“昆曲有兩個屬性,一個是遺產,一個是藝術。”在柯軍看來,昆曲作為一份精美的遺產, 需要嚴謹地繼承、保護,很多經典的劇目,還是少動為好,但昆曲作為一種藝術是一定要發展創新的。至于昆曲如何發展創新,使其更能被大眾接受,他有一套匠心獨運的辦法和策略:以今名故,以故通今。
他深知只有做好演出,才能吸收更多地觀眾,從而帶動市場。“沒有演員不想演出的,舞臺是演員的命。”雖然走上了管理崗位,但藝術家的出身使他更了解演員的心思??紤]到劇院的豐厚資源,他立即拍板,依托院內的蘭苑劇場,還以身作則,頒下“任何人進場看戲,包括本院領導看戲也必須購票”的院規。
這幾年來,柯軍突破昆曲原本的形式限制,融入更多現代的表演藝術和對現代生活的反思,創作了《浮士德》《藏•奔》、《余韻》等“新概念昆曲”,既秉承了昆曲傳統的“載歌載舞”,又賦予了現代內容、當下理念和精神,讓昆曲活在當下,賦予它與當下合拍的跳動的脈搏和呼吸。在去年世博會上,江蘇省昆與日本一著名能劇團館合作,創演一部反映環保與生態社會問題的多媒體昆曲,每場20分鐘,一天35場,共演出了6000多場。
現在的時代是傳媒的時代!為了更好地傳承昆曲,柯軍還推出了“高鐵昆曲”與“微博昆曲”的概念。“我的目的就是盡可能地傳播昆曲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昆曲,吸引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接受和喜歡昆曲。”在他看來,高鐵和微博這些最現代、最先進的工具也是傳承昆曲最高效的“大舞臺”,這些現代載體能讓昆曲的傳統之美與時代密切交融,從而讓昆曲走進更多人的心里。他抓住一切傳播昆曲的機會,力主建立名為“環球昆曲在線”的網站,現場直播劇院精彩演出,截至目前,共在線直播演出、活動和講座等近兩百場,網絡點擊率超500萬人次。
此外,他不僅與多家大型知名民營企業參與合作,吸引更多社會力量推廣昆曲,還多次出訪韓國、瑞典、日本、印度等國,使昆明藝術揚名海內外,致力于對中外傳統經典名著劇目的改革探索和實驗。盡管此間存在些許的質疑之聲,但柯軍對于昆曲的實驗和創新成績斐然,猶如卷起千浪的潮水向前涌動,在傳承傳統昆曲的過程中獨樹一幟。
“什么事情只要堅持,堅持再堅持,我相信總會有一天會收獲,但是不是為了收獲去耕耘,想到收獲的時候,有可能收獲不會來,就是耕耘,不斷地積累,不斷地重復,創作性地工作,努力地去工作,我相信天藍藍。”此時,柯軍堅信,昆曲之天甚藍!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