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下水道,亦有道看不見的城市之東京

“地下神殿”日本東京近郊的下水道,堪稱現代下水道系統的代表作,沒有一個進入的人不被它的宏偉而折服。其建設現代、工整、環保節能,就連細節,也充分反映日本人做事一絲不茍的特性。

“地下神殿” 日本東京近郊的下水道,堪稱現代下水道系統的代表作,沒有一個進入的人不被它的宏偉而折服。其建設現代、工整、環保節能,就連細節,也充分反映日本人做事一絲不茍的特性。

日本這個島國很脆弱,地震、洪水、臺風……隨便一種都可以要了小島的命。然而,日本人很堅強。就拿下水道來說,在日本,下水道是一門科學。大阪有一座“大阪下水道科學館”,充分體現了他們把下水體系當做科學來研究的嚴謹精神,“自信,來自于萬無一失的保護”,這句很像廣告的標語就出現在科學館內部。

東京的地下神

早期在網絡上讓國內網民們感慨的“地下神殿”是東京的下水道市政工程內景。這座名為“首都圈外郭放水路”的下水建筑,是一個巨型分洪工程,位于東京北郊的琦玉縣境內,日都市16號國道直下50米,是一條全長6.3千米,直徑10.6米的地下隧道。這下面宛如科幻電影的布景,5個巨大的井通附近的江川、 松川、中川、古利根川等河流,做分洪入口,最后用4臺燃氣機的大型抽水機將水以秒200立方米的速度抽入江川,再排入大海。

在首都修建這樣一座巨型的地下宮殿,目的就是為了處理污水和防洪。東京的原名為江戶,也就是河口的意思,城內有著隅田川、荒川、江戶川等幾條大河。甚至東京本身的很多地段都是由隅田川、荒川、江戶川等幾條大河在流向東京灣的過程中沖積出來的。再加上東京以前的交通大都靠水路,所以除了自然形成的大大小小的河流以外,還開鑿了許多人工河流。這些河流,就成了東京排水泄洪的天然渠道。

但是,無論是雨水還是生活污水都必須經過處理才能排入河中。60年代的東京,就曾因為隨便排放而發生遍地臭水橫流的情景。而更重要的是,東京地下還有四通八達的地鐵系統,如果排水和污水問題處理不好,那整個城市就會陷入癱瘓。所以,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平時可用來承擔各種污水的凈化處理,臺風暴雨季節更可以排洪。

洪水先被蓄積在“立坑”,通過隧道讓水流走,流的過程之中,會使用到可以減慢水的流速和緩沖水壓的“調壓的水槽”,然后管道設備把積水排出去,簡單的排水過程是這樣的。

巨殿的第一個主要設備是“控制室”,這是外郭放水路的心臟部。衛星搜集到的氣象情報和地底內部的水流狀態等信息搜集到之后,總控制室就時刻跟蹤整理,通過電腦網絡的分析,調整外郭放水路流入的閘門的開啟、水量調節、速度緩急、水泵啟動或停止,一切都會實時做出準確無誤的判斷。

走出控制室之后,大概500米之外,下到17米深的“調壓水槽”—僅次于“控制室”的第二重要設備。這里就是網上流傳的建有巨大柱子的地下空間。當地人也美稱為“地下的帕提儂神殿”。它的作用是為從地下隧道流出的洪水減速,使之能夠順利地流入江戶川。在這座地下宮殿,總共有59根大柱子,水槽全體的大小是寬78米、177米、高17米。大小就好比一塊足球草地,高低有相當于高層建筑的五六層。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修建得如此之巨大原因就是如果發生緊急情況,可以防止洪水逆流,起到緩沖的作用。還有人會問這“3·11”大地震,這么空曠的地下宮殿不會受影響嗎?工作人員很自信地告訴我:“這點大家放心,這些大柱子每一根重500噸。所以不管是地震也好,洪水也好,有很強的抵御能力。”

更讓人吃驚的是接下來我看到的第三個主要設施—5個立坑。立坑就是“用于儲水的大坑”,它們深70米,內徑大約30米,和地下隧道相互連接的。數字可能不夠形象,你只需要想象,在你面前的這些個“坑”,每個的深度深到可以放得下一座美國的自由女神像,或是一艘航天飛機。值得一提的是三號和五號立坑,它們采用的是“旋轉式排水構造”。何謂“旋轉式”?舉個例子,就是從倉松川、中川等區域流入的洪水,先沿著立坑的壁面流下去,然后在立坑經過處理,使流水的形狀變形,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使從外面流進的洪水減慢速度,讓兇猛的洪水有一個緩沖作用。

接下來,我參觀了第四個主要設施就是“排水機組”。在這里有日本國內最大排水量的水泵4臺, 每秒可以排水200噸。我還注意到,這四臺機器周邊有許多像“紅色蘋果”的球形物體,這是為了防止火災而安裝的二氧化碳滅火器。最后一個設施是“流入設施”。當松川、中川等河川的水位上漲時,將過量的洪水導入流向其他的越流堤,所以即使發大量洪水的時候,也不用過于擔心。

同時考慮到環境污染問題,還設有“除灰機”。當洪水流入立坑之前,一些漂流的碎木頭,飲料蓋子,碎雜物,會被像吸塵器一樣被吸取殘留下來,然后通過傳感器傳到總部,經過確認之后,自動流入垃圾箱。

不淹水的秘密

總感覺是日本人把“水”當成一個系統來考慮,或許日本的下水道科學就在于把“大家的下水道”管得好。1964年4月,日本成立了“下水道協會”,主旨是對下水道系統作全面評估,統一下水道建設以及排污標準,將老化的管道更新換代。1970年,日本召開“公害國會”,會上政府大幅修改了《下水道法》,明確規定了下水道建設目的,并決定每年投入大量國家預算用作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的建設及運營。

日本人近乎偏執的,從源頭就開始執行。東京下水道局明文規定,不溶于水的洗手間垃圾不允許直接排到下水道,而是先要通過垃圾分類進行處理。至于廚房烹飪產生的油污也不允許直接倒入下水道,這種做法不僅會污染入水口,還會導致水管堵塞。那油污怎么辦?必須先過濾,才能排入下水道。更絕的是,下水道局會“干預”你的用油量。下水道的官網上有專門介紹健康料理的資料,經常向居民推薦少油的健康食譜。

除了“地下神殿”這種大型的分流裝置,日本人的排水工作從地上開始。首先,地面上各個建筑的排水管不是一根管子通到底,很多住宅外有一些中型的儲水桶。這種桶的作用就是面對突然襲擊的強降雨時,可以降低整體的排水壓力。再次,大型建筑往往都配備著雨水的重復利用系統,比如,著名的東京巨蛋體育館就建有自己獨用的大型雨水存積池,儲集的雨水可用于沖洗廁所、消防、洗車和澆灌。無雨或少雨時,這些儲水池有25%的空間用來存儲消防等用途的緊急用水,另有25%用來積攢日常雨水以進行再利用,剩下的50%的空間則用來儲集突然暴漲的雨水。東京巨蛋一年由此可節約2000萬日元水費。

網絡編輯: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