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兄弟畫家這半輩子:“我們可不是一般人”
林旭東、陳丹青、韓辛一起回到故鄉,4月21日,三兄弟的畫展“四十年的故事”在上海美術館開幕。展廳入口,一幅放大的黑白照片,聊補當年的遺憾——他們仨少年時代從未一起合影。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周鑫 何歆
林旭東在文革初期咬牙買下庫爾貝的原版畫片《石工》,“三兄弟”對歐洲繪畫的臨摹自此開始。圖為林旭東臨摹作品《石工》 (受訪者供圖)
林旭東、陳丹青、韓辛一起回到故鄉,2012年4月21日,三兄弟的畫展“四十年的故事”在上海美術館開幕。展廳入口,一幅放大的黑白照片上,將屆花甲的三人騎著自行車嘻嘻哈哈穿梭于上海弄堂,聊補當年的遺憾——他們仨少年時代從未一起合影。
畫展的第一面墻,掛著1973年林旭東臨摹法國庫爾貝的《石工》和西班牙魏拉士開支的《酒神》,兩旁稍小的篇幅,是韓辛以水粉臨摹同樣兩幅畫。而后是1970年代三人密集交往時期的作品。韓辛只是校辦工廠名義上的雜工,旭東和丹青則是落戶江西的知青。“文革”后他們先后考入中央美院,可是在求學時代,他們都屬于自學成才。對于今日成千上萬的藝術學院學生,這三兄弟的傳奇,是在少年時期就能畫出這么周正的素描和油畫。
“臨摹固然是初習傳統的功課,但今天我們特意展示這些臨摹,其實是向上海致敬。”陳丹青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文革”初期,一位民國上海的畫家(顏文樑弟子)私下拋售家藏歐洲原版畫片《石工》,叫價10元,林旭東渴望學畫,咬牙買下,反復揣摩。三個少年第一次見到歐洲繪畫經典的印刷品,就在他家。“現在我的《西藏組畫》被評論為文革后離開蘇聯影響,轉向歐洲傳統,好像那是我一個人的轉變,其實我們仨那時常在臨摹歐洲畫片。這種資源、文脈,只有上海才能提供啊——當年我們根本意識不到,現在回頭看看,特意把旭東這件臨摹作為展覽的起始。一幅舊畫片,一件臨摹,我們和‘文革’的關系、‘文革’上海與民國上海的關系,民國上海與歐洲繪畫的關系,就都在了。”
這是個完全不呈現資歷、職銜、成就、金錢等等“藝術權力”信息的畫展,只有三個老哥們四十年來的畫布情結。在藝術教育完全停頓,文化信息極度匱乏的時期,像上海這樣的都市,仍然有真摯敏感的青年曲折傳遞著藝術的文脈。對比今天藝術界過量的信息及其價值迷失,顯得另類而真實。開幕式上,陳丹青首先介紹他們仨當年的私塾老師:旭東的老師顏文樑,早年留法前輩,蘇州美專創辦者,已故去多年;陳丹青的中學啟蒙老師章明炎已屆八十高齡,特意來到展場;韓辛的老師,是當年上海油畫雕塑創作室的首席才子魏景山。三人共同的老友陳逸飛如果健在,一定也會出席這富有紀念意義的畫展。當天的晚宴像是一場家宴,師長同學、親朋好友湊了十桌,三個人挨桌敬酒,就像高考中第,春風得意的準大學生。
林旭東、陳丹青和韓辛都喜歡德拉克羅瓦的《但丁之小舟》,“四十年的故事”開展前,韓辛特意創作了《向德拉克羅瓦致敬》,原作中的小舟變成了汽車,舟上的但丁,變成了他們三兄弟。 (受訪者供圖)
少年:黑畫、黑幫
1970年,陳丹青17歲初中畢業分配到贛南落戶,每次干農活兒累到天黑,想想一輩子待在山溝,心里絕望極了。林旭東比陳丹青大一歲,早一年到贛北農村插隊。過年回上海探親,朋友跟他說,有個叫陳丹青的也在江西插隊,速寫特別好。一天夜里,旭東騎車來到丹青在石門一路的石庫門老家三樓,少年丹青捧出厚厚的人物速寫,兩人一見如故。
轉年,陳丹青患了肝炎,回滬上養病,一天和父親散步,在淮海西路林寓附近巧遇林旭東,聊得投機,從此就膩上了,不想竟莫逆相交四十年。
韓辛比陳丹青小兩歲,性格率真,目空一切,早早在滬上江湖美術圈享有“神童”之名。1969年林旭東下鄉時,14歲的韓辛還沉浸在藝術的夢中。他在一本“文革”前的《美術》雜志上看到《格爾尼卡》,當下發誓:將來我就是畢加索。
陳丹青很早就認識韓辛,韓辛對兩人的初識情景記憶猶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簡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