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貝歇的工業建筑攝影:“這么做只是出于責任”

“我是希特勒上臺那年(1934年)出生的,二戰爆發那年我5歲,現在77歲。我的一生,經歷了攝影從最古老到現代化的過程?!毕@へ愋淖晕医榻B如同她的攝影風格一樣簡潔明了。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周鑫 何歆

伯恩·貝歇在拍攝礦區。從1959年起,貝歇夫婦常年以古典而緩慢的方式記錄正在消亡的工業建筑。他們堅持用黑白照片,用大構圖相機,以及在陰天拍攝。 (歌德學院供圖)

“我是希特勒上臺那年(1934年)出生的,二戰爆發那年我5歲,我現在77歲了。我的一生,可以說經歷了攝影從最古老到現代化的所有的過程。”希拉·貝歇的自我介紹如同她的攝影風格一樣簡潔明了。

希拉·貝歇的名字是與她已故的丈夫伯納德·貝歇聯系在一起的。從1959年起,他們常年背著沉重的攝影器材,以古典而又緩慢的方式記錄著正在消亡的工業建筑。他們堅持用黑白照片,用大構圖的相機,在陰天拍攝,以獲得清晰完美的影像。

“它們正在慢慢消失,我們覺得至少應該留下一些視覺記憶。于是我們決定將它們拍成照片。這么做只是出于一種責任。巨大的工業容器和管道組成的支架,在我們的眼里是一件件雕塑。”希拉·貝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他們為這些建筑編制族譜,進行分類,建立了詳盡的體系。大量具有重要文獻價值的攝影作品被攝影評論界稱為“類型學攝影”。他們冷靜客觀的表現方式,對攝影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貝歇夫婦類似工業考古學的拍攝持續了數十年,伯納德·貝歇去世后,希拉·貝歇還在拍:“我上一次拍攝是在四周前。我正在準備一本書,回到德國,那本書就可以出版了,拍的是采石場、水泥廠、碎石廠的建筑。”

應草場地攝影節的邀請,希拉·貝歇來到北京擔任攝影節評委,這也是希拉·貝歇第一次來中國。2012年4月28日下午,北京三影堂,在一家雜志攝影師的要求下,希拉·貝歇站到了鮮花和綠樹旁,十分配合地舉手做出“V”的手勢,盡管她從來不喜歡拍攝花朵——“如果人們拍攝那些本來就作為‘美’而出現的對象,就會很無趣。所以拍攝花朵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林曉蕓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