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羈旅人】感官旅行
安迪·安德魯斯說:“沒有旅行的生活,只能稱之為生存。一生中至少要有兩次沖動,一次為奮不顧身的愛情,一次為說走就走的旅行?!睆淖詈唵蔚母泄袤w驗出發,讓本能帶領我們前行。
安迪·安德魯斯說:“沒有旅行的生活,只能稱之為生存。一生中至少要有兩次沖動,一次為奮不顧身的愛情,一次為說走就走的旅行。”從最簡單的感官體驗出發,讓本能帶領我們前行。
這或許不是最棒的一次旅行,卻是最特別的一次旅行。趕緊忘了旅行團導游手中無聊的小綠旗,忘了到此一游的名勝,忘了那些傳統旅行方式中的各種巴拉巴拉。讓感官引導自己前行,才是最詩意的旅程。
林語堂對“旅行”有這樣的總結:“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志。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
何謂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志?快樂,自然是旅行途中領略到的人文風光帶來的樂趣;而誘惑和探險意志,則要歸結到你對旅程預期之外的體驗了。
即便是傳統的旅行,哪怕是全程有聒噪的導游不停催促嘮叨,也擁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讓你在既定的道路上體會到或欣喜或苦惱的各種不期而遇—當然,這與你一開始抱持的旅行態度有關,假設你一開始就決心做一個不被任何事物牽絆的旅人,那么,或許你這趟旅程的經歷會更加生動有趣。
這大致要扯上“真旅人”的定義。勤勞的“真旅人”總是在名勝和古跡之間奔走,而聰明的“假旅人”則會選擇更有目的性的行走—美食家靠味覺牽引著腳步前行、攝影師靠眼睛尋找遠方的路向、音樂人則靠耳朵采集聲音的碎片,來組成一個更為寬闊的世界……我們期冀的,正是這種行走。
安迪·安德魯斯說:“沒有旅行的生活,只能稱之為生存。一生中至少要有兩次沖動,一次為奮不顧身的愛情,一次為說走就走的旅行。 ”從最簡單的感官體驗出發,讓本能帶領我們前行—從另一個方面看來,這種聰明的“行走”,實際上也許是一種更加原始、簡單,甚至有點“笨拙”的旅行方式。
然而,在看似簡單的感官體驗背后,實則是你的思想在更前的前方,作出了沉默的引導。越來越多的例子證明,行走不再是勇者的標記,而成為都市人尋求心靈依托的另一種方式。當“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疑問逐漸演變成“為什么而來、為什么而去”的思考,行走的意義也被重新詮釋。
通過感官行走,我們要尋找的,除了一段有趣的旅途之外,更重要的是找到真正適合你的生活—要知道,對我們而言,更好的旅行和更美的生活一樣,仰望總歸不是目的,碰觸才是。
設計一場美妙的感官旅行,是行走之步伐和自身之欲望的最佳結合,更是尋求有別于常人的生活方式的出口。也許歌德的話能概括旅行與生活之間最好的聯系—“我們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導游者。沒有導游者,一切都會停止。目標會喪失,力量也會化為烏有。”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