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許知遠《一個游蕩者的世界》:現有思維方式的反對者
在《一個游蕩者的世界》里,許志遠的這種風格尤為明顯—即便是在寫游記,也始終抱持著一種抽離的批判態度—跟一切目的地保持距離,并不深入生活,卻總是用冷靜的筆觸和犀利的眼光在感受這個地方。
很多人形容許知遠的文字,總是用到“冷靜”、“抽離”、“客觀”之類的形容詞。在《一個游蕩者的世界》里,他的這種風格尤為明顯—即便是在寫游記,也始終抱持著一種抽離的批判態度—跟一切目的地保持距離,并不深入生活,卻總是用冷靜的筆觸和犀利的眼光在感受這個地方。有人形容這本書,“如同紀錄片一樣”,冷旁觀,不走近。
他對此的解釋是這與個人性格有關。他總是喜歡做一個旁觀者,不喜歡被卷入任何事件內。過度的走近,會妨礙他對于事件的觀察,這樣抽離的狀態,反而讓他更舒服。“抽離便于觀察事件的全貌,比起對于細節的觀察,我更喜歡宏觀的去打量事件的前因后果,歷史傳承乃至各方各面。”許知遠說。
許知遠在這本書中提到了班加羅爾的歷史學家拉姆錢德拉·古哈。他說古哈是他最欣賞的那類知識分子—既有強烈的熱情,又保持著冷靜與批評的態度。作為一個關心社會發展的文人,這正是他理想的狀態。書中提到的一句話 “歷史經常以特別的方式回到身邊”,也許更能說明許知遠在《一個游蕩者的世界》中所處的位置。他仿佛也成為了觸碰歷史的“特別的方式”中的一種,承擔了媒介的作用,將另一國度的歷史人文和現今中國社會的進程聯系到一起,看似在講述異國風情,實際上卻有喚醒國人認知思維的意思。
通過穿行在文化和歷史大潮下的異國旅行,他重新發現世界,重新發現中國,同時更是重新發現自己的過程。就如同從身體里分裂出來另一個“許知遠”,客觀而冷靜的看待當下的自己。用許知遠的話說,他是一個社會的提醒者,而非一個宣傳家或推銷員。比起簡單粗暴的高喊口號,他寧可將更多對世界、對中國的認知和自省埋在文字里邊,用文本的長遠效應去影響他人。
“世界是一張巨大的網,誰也沒法脫離彼此而獨立生活。正因為每個人都處于歷史的河流之中,所以,如何傳承歷史的遺產,尋找并發現可以借鑒的經驗,是我永遠關注的主題。”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從《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到《一個游蕩者的世界》,許知遠從對人的記錄,轉化到對世界的記錄。但實際上,無論是哪一個階段,他關注的東西始終是從文學、生活談及社會發展、歷史轉變,在本質上并沒有變化。
許知遠始終渴望成為現有思維方式的反對者。從《一個游蕩者的世界》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在游記文本,甚至思維模式上所做的全新嘗試。不斷通過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督促自己不斷更新,是許知遠自我的需求所在,而對社會所能產生的影響,則是副產品。但我們不得不說,這種自我意識養成下的副產品,更多映射出當前中國人所缺乏的精神支柱,值得引起所有人的反思。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