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子野心:汽車工業生死時速
這場危險的賽車越發撲朔迷離,跨國巨頭們已經開始轉身,汽車業界已經開始流傳著對奇瑞吉利們的擔憂......
專題寄語
長期關注中國的劍橋大學經濟史教授彼得·諾蘭有一個發現:從19世紀晚期的美國,到20世紀的日本與韓國,“后發”工業明星們都建立起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但中國沒有。對于這個世界經濟史上的反?,F象,彼得·諾蘭百思不得其解。
中國汽車工業的軌跡或許能解釋這個現象。1986年,中國政府在迅速增長的汽車需求與技術落后產能不足的寒磣現實面前,迫不得已決定引進國外技術來發展本國工業,簡單一句話來說,就是“市場換技術”。由此,長達20年的合資時代正式開始。
二十年南柯一夢,不僅品牌與技術幾近空白,本土汽車公司連在合資企業中所剩無幾的話語權也搖搖欲墜。圈內人早已明白:其實并不是“市場換技術”而是“市場換產品”。只有產品沒有技術的企業怎么會有全球競爭力呢?
不過,本土汽車公司自我意識已經逐漸覺醒,它們開始有意識地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以擺脫附庸者的地位。這實質上引發了一場中國汽車業的獨立運動。
這場運動的官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