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流】不要因年齡變化對生活喪失興趣——對話柴智屏
我沒有什么特別需要犧牲自己去換取的,可以說,我不用一邊忙工作一邊忙家庭,我不算女強人,在家里我寧愿做個好吃懶做的任性女生。
記者:從《流星花園》到《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這么多年過去,你最成功的這兩部作品依舊基于年輕人的愛情,你生活中的愛情觀和你在影片中呈現的愛情觀一樣嗎?
柴智屏:我的愛情觀非常簡單,就是一對一。就像我最不擅長寫N角戀,我寫到N角戀的時候往往會想,“如果你不喜歡這個男的,干嘛不和他分手算了呢,干嘛還癡情等待呢?”
記者:“那些年”是一部成功的作品,無論在商業上還是口碑上,它都成了近期兩岸三地的焦點之作,能講講你當初是如何決定投資它的嗎?九把刀也是首當導演,你就那么信任他?
柴智屏:我和九把刀合作已有7年了,他之前拍過一個《愛到底》的短片,通過這部短片,我看到了他的初步能力,當時就在想要不要讓他來拍一部長片,對于一個沒有導演經驗的人來說,他沒有能力掌握復雜的故事,但這是九把刀的青春故事,他對每一個角色充滿了回憶。我也覺得沒問題,并且這部電影制作也并不復雜,所以我沒猶豫就決定投資。
記者:電影里有不少臟話,還有露屁股和自瀆的鏡頭,在內地送審方面遇到了什么困難嗎?
柴智屏:我通過一個朋友找了中影發行“那些年”,由于不是內地生產的電影,所以必須要跟中影或華夏簽約才能在內地上映,我想如果和某一個公司合作,最終也要和中影簽約,如果是這樣,還不如全部都交給中影來做。至于刪減的問題,我想我們最好不要再提了,這個問題搞得大家很為難,因為我還不清楚,在影片上映前十天,這片到底要不要做第二次刪減。(編注:從公映的版本來看,必要的刪減對劇情并無大礙。)
記者:都說臺灣電影正在復蘇,而華語主流電影越來越粗糙功利,臺灣電影能力挽狂瀾嗎?
柴智屏:臺灣電影能否力挽狂瀾我不知道,電影就像一個藝術品,有時候你會看到一幅畫,不知道為什么會感動和悸動,電影就是通過這樣的形式,沒有高超技巧、花俏內容、巨大預算,里面是導演的人生記錄,就是真實的呈現,觀眾喜歡看到真實,透過電影去感受。
記者:胡瓜說,你是一個好老板,你對員工的素質比較挑剔,并且富有武則天、慈禧太后的氣勢。對于這個評價你如何看待?
柴智屏:當老板最享受的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用聽別人的意見,可以任意所為獨斷專行,這是最大優勢,即便輸了也會說是我自己要輸的,可以維持自己的面子。其實我喜歡當制作或監制,當老板太辛苦,不僅要處理創意的部分和制作的部分,還要考慮員工的未來相處和公司的制度,我不擅長,但還是傻傻地做了十年老板,公司的人覺得我蠻嚴肅的,的確如此,我對于有能力有才華的人會特別寬容,比如九把刀就在我桌子上搞怪。
記者:對于工作和生活,你是如何平衡這兩者關系的?你認為自己是女強人嗎?
柴智屏: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我覺得身心健康最重要。如果不健康,心態和身體都不好,做一件事的時候難免惹麻煩。其實我家庭現在并不需要我花很多精力去操持,我爸媽過世得很早,女兒也大了不需要我去操心。我沒有什么特別需要犧牲自己去換取的,可以說,我不用一邊忙工作一邊忙家庭,我不算女強人,在家里我寧愿做個好吃懶做的任性女生。
記者:你永葆青春的秘訣是什么?
柴智屏:永遠保持年輕的心態。我常跟人說,“你給我的東西要新喔,不夠新我不喜歡喔!”
記者:女人怎么在四十歲以后保持魅力?
柴智屏:永遠不要因為年齡的變化對生活喪失興趣和希望。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