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傳道 以財富贊助思想】中國式“表達”

或許是中國的傳統“士人”情懷使然,這些時代的財富明星,總有一種“表達”的沖動,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比賺錢更能給他們帶來成就感。

或許是中國的傳統“士人”情懷使然,這些時代的財富明星,總有一種“表達”的沖動,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比賺錢更能給他們帶來成就感。

一種由企業家本人主導的,注重文化思想傳播的社交平臺,開始在中國企業家圈里興起。盡管讀書會在城市中很普遍,但更多的是主辦方本身為文化機構,他們操控的沙龍活動,有著擴大營銷的功利目的。反而作為商人,他們容易放下謀利目的,有志于智思的公益分享。有別于讀書會,另一種而更為積極主動的影響文化的方式—基金會,則是大佬們正在試水的弘道平臺,它更加強調文化傳播的專業性與可持續性。

金綱 原名李作乾,曾參加中國金融博物館書院第八期讀書會活動,著有《論語鼓吹》等,北京大學現代中國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歷史人物研究中心研究員,從事思想史研究和學術規劃工作。 (老趙/圖)

資本大佬的“書生活”

經過三十多年時代風浪的拍打,如今功成名就的商人,基本上口才與文才都不錯,他們受惠于知識、熱愛讀書,有的甚至直接著書立說。地產圈內最著名的“作家”莫過于萬通的馮侖,他被冠以地產“思想家”之名,造房子不錯,發段子出書,成績亦斐然。潘石屹、王石的文字修養讓人有點小驚艷,他們企業各自主辦的企業內刊《SOHO小報》(后因故??┖汀度f科周刊》以思想性和人文性風靡南北文化圈。曾經是潘石屹、馮侖領導的風險投資家王功權,喜歡吟風弄月,除了微博里間歇露幾手填詞功夫,私下里亦贊助一家古詩詞網站。在微博里,他自稱“一個商人加半個文人”。熬吧讀書會的創始人柳中謙本身藏書豐富,平日亦資助一本在長沙文藝青年中頗有影響力的電子雜志—《藝文志》……公允地講,這些企業家,在創富之前就受過高等教育,對思維能力與表達方式有著偏愛;創富期間,知識為其助力,思想讓其出眾;事業有成后,特別看重書本的價值、思想的分享。

袁莉 知名媒體人,中國金融博物館書院第八期讀書會主持人。 (老趙/圖)

2010年到2011年,是中國企業界權力者退隱的兩年。馮侖卸任董事長,王石游學,柳傳志交棒……盡管任志強調侃“老馮不是退休,只是換了張床,換了個睡覺的姿勢”,但不能否認,這些資本大佬愿意開始人生的另一行程。王石的游學心得不時出現在個人微博、企業內刊或財經媒體上,馮侖出版了新書《理想豐滿》,柳傳志的文章散見媒體。是到了人生要總結、經驗要分享的年紀了。

2011年圣誕節前后,連一向嚴肅刻板的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也按捺不住,在公司內部發表《一江春水向東流》一文,首次披露了華為成立二十多年來自己的心路歷程,文中談及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及對將來公司治理的安排。

“今天中國的制度還有很多需要改進和改革的地方,但我們肯定也不希望中國出任何問題,我們希望的是改革,而不是革命。”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最近在知名時政類媒體上發表《大時代成就企業家》一文,談及民營企業家在當前的作為,就是“讓社會空氣和諧濕潤”,這是“最重要的,是我們最盡力的”。類似柳傳志這樣在大眾媒體發表對時務的見解,更多的是一種表態與象征,它是精英階層愈發重視的“武器”。

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背后,都有一種自我圓通、解釋世界的價值觀。而價值觀的傳播,無疑是自我實現的最優方案。退隱者最集中體現著這一觀念。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碰到了深藏于中國讀書人內心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敏感地帶,傳統與現代,在此處相逢,電光火石,絕妙共鳴。他們當然需要傾聽,需要重新在這個世界劃定不是由金錢與物質就能確定的口碑與地位、聲音與美譽。

“92派”的崛起與獨立意識

1988年春天,27歲的王功權從吉林省委機關宣傳部辭職,結束了一個體制內的小公務員按部就班的人生故事,他要去海南去尋找人生大夢。他居然一不小心,成為吉林省改革開放以來正式辭去職務的第一人。1991年,王功權與馮侖、劉軍創立海南農業高科技投資公司(萬通前身),王功權是法定代表人、總經理,馮侖與劉軍是副董事長,王啟富是辦公室主任,易小迪任總經理助理,后來加入的潘石屹主管財務。此為江湖上赫赫有名的“萬通六君子”。

幾經周折,盡管“六君子”各奔東西,但各自成為“豪杰”。媒體上一度沉寂的王功權因名動江湖的“私奔”,再度闖入輿論中心。但這個已身為投資大佬的企業家,對自己的認識卻是“理性的商人、感性的公民”。他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稱,自己經商多年,時常會感到知識分子的人文和商業理性的沖突,這種沖突讓他很痛苦。他常常會從一個知識分子文人的角度而非商業的角度去想很多,內心深處的那種對生命的悲憫,常常會和無情的商業決定產生尖銳的沖突。

泰康人壽董事長兼CEO陳東升是“92派”這個名詞的發明者。“92派”專指1992年鄧小平南巡后成長起來的一批企業家。1992年,一大批在政府機構、科研院所工作的知識分子受南巡講話的影響,紛紛主動下海創業,形成了以陳東升、田源、毛振華、郭凡生、馮侖、王功權、潘石屹、易小迪等為代表的企業家。

他們在時代潮流的沖擊下經歷過太多的選擇與掙扎,他們對精神生活的看重甚于財富生活。王功權曾發微博建議當代青年公民“在一片浮躁的‘快餐文化’氛圍里,能與眾不同地靜下心來,讀一些有思想和文學深度的大部頭經典著作,提高自己的思想能力和人格氣質;在一片缺少堅守的環境里,寧可個人利益和機會上有所失,也獨善其身,絕不與專制權力和特權腐敗合謀,不同流合污”。

清華研究生,畢業后在海南闖蕩過、后來成為知名商業觀察家的伍繼延記得很清楚,那時他任職的海南省體改辦,碩士生易小迪曾經在那里實習,潘石屹則是當時掛靠在體改辦下的一家公司的常務副總。伍繼言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群當年戴著“紅帽子”(任職于政府機構)和“黑帽子”(工作于學術機構)的人,受過良好的教育,在“黃帽子”(市場經濟)的誘惑下,學而優則仕,進而學而優則商,“也許他們相信在商業中能收獲到獨立與尊嚴。”海南于是成為“92派”的圣地,“我形容為抗戰中的延安。”,

伍繼延稱,這群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衣食無憂后,對現狀既滿意又不滿意,“因為現在的選擇,和年輕的夢想有著很大的距離。”于是面臨“集體中年危機”,每個人根據自己掌握的條件,進行各自的突破。他們更重視文化的價值。他們要么主動出擊,寫書著書,干預公共時務;要么贊助文化機構或撰文,做文化思想的沉默推動者;要么推動商會建設,以此催進公民社會的發展。

大佬的天下情懷與現代精神

2007年,招商局集團董事長秦曉拿出上百萬與何迪在香港成立了博源基金會。秦曉任理事長,何迪任總干事。何迪是前瑞銀投資銀行副主席,前農業部長何康之子,也是秦曉一起長大的好友。

出身高干家庭,曾為政治局委員宋任窮的秘書秦曉計劃是利用博源的平臺做中長期中國社會和經濟轉型研究。金融風暴之后,市場上各種噪音很多。他們想把代表市場的經濟學家集中起來,讓決策部門聽到真正代表市場的觀點。博源基金會開展活動的形式有:組織、支援研究課題,召集年度論壇,組織年度專題講座及出版專著及論文集等?;饡宰约航M織參與研究課題為主,同時也向外部研究機構及個人提供經費,資助符合基金會研究方向的課題。

除了經濟、金融話題外,秦曉發起了一場中國現代性話題的討論,他出人意料地呼吁一場新的啟蒙,呼喚社會認同普世價值,并重新審視中國模式論。

秦曉從一個商人突然變為耀眼的公眾人物,始于他在清華百年校慶上的演講。那時他在演講中并沒有恭維地說些套話,而是大談大學的功能與大學生的使命,并強調:“社會轉型不是中國語境中的‘現代化建設’、‘國強民富’、‘大國崛起’,而是現代性社會的構建?,F代性社會是相對于傳統社會而言的,它的主要標志是以‘啟蒙價值’,即自由、理性、個人權利為價值支撐的,以市場經濟、民主政治、法治社會為制度框架的民族國家。”

一位接近秦曉的人士說:“博源并不是秦曉心力最集中所在,但這是他的平臺。”相比于其他企業家,秦曉,這個自詡為體制內的改革者,在影響公共事務的路上,走得更有章法、更為明確。

據媒體報道,秦曉的一位朋友如此解釋秦曉的轉型:家庭出身與時代際遇注定了他關注的話題絕不局限在一家企業上;個人秉性讓他十幾歲時就已思考國家前途并介入其中,加上曾經的中南海經歷,都會讓他把目光投向更宏大的視野。這是一種接班人情懷的延續。

秦曉以博源基金會的形式,部分地釋放了個人關注社會的情懷。

而基金會在國外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資本大佬影響社會的重要方式?;饡暮锰幵谟?,專業的事情交予專業的團隊或人去辦,而企業家,則不介入公益平臺的維系與發展的具體事務中去。企業家只是單純的出資人,一個贊助項目的關注者。但注冊基金會運作這類項目,似乎不太符合國內這些喜歡親力親為、在具體操辦中感受另一種成就感的霸氣作風。

網絡編輯: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