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資訊】在水泥地上種詩
今年的詩壇并不寂寞?!爸榻姼韫潯?、“青海湖國際詩歌節”、“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11”……其中,“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11”號稱香港史上最大的詩歌盛宴,在詩人的選擇,活動的質量上,規模最大,令人矚目。
今年的詩壇并不寂寞。“珠江詩歌節”、“青海湖國際詩歌節”、“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11”……其中,“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11”號稱香港史上最大的詩歌盛宴,在詩人的選擇,活動的質量上,規模最大,令人矚目?,旣悑I·巴蘭達、雷寄思·邦維希諾、西川、于堅、陳克華、王良和等2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詩人蒞臨香港,參加了這次盛宴。組織者是詩人北島。
“我家漏雨,必是所有的鄰居家漏雨;我家斷電,必是所有的鄰居家都斷電。我走在38度的空氣里,所有的鄰居也走在38度的空氣里;我在自己的家里脫衣服,仿佛是在所有的鄰居家里脫衣服。”在2011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的開幕式上,西川朗讀《鄰居》,當暗黃燈光投射在他身上的一刻,全場無聲。家國、憂愁、愛情、日常生活、內心獨白、沉思這些成為詩人們在4天里朗誦的題材,而每場朗誦會都吸引數百名市民到來,足以見證愛詩的人潛伏在城市各個角落。
都說香港是“文化沙漠”,在商業面前,詩歌乃至文學都退居其后。詩歌在香港人生活中占所比例非常小,詩歌的出版也很少,詩歌翻譯幾乎是零。盡管如此,“香港詩歌之夜”總體算是很成功。除了依賴詩人的高水平外,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北島在中文大學的號召力。而整個“香港詩歌之夜”,主辦方的“無微不至”,無疑成為中國詩歌節的佼佼者。中國許多所謂的詩歌節,均有來自官方或金錢的無形的手,掌握著文化活動的話語權,以致最終變成有商業目的的炒作。而本次詩歌節中,主辦方擺脫了政府的支持,獲得基金會、私人等途徑的贊助,嚴格把控詩歌節的每個環節,包括出席的詩人、詩人所朗誦詩歌等。“香港詩歌之夜”從2009年秋天起,到目前已成功舉辦兩屆。在詩歌朗誦分享會、 講座上, 每場活動的主題分明,“漢語寫作的困境”、“母語與大師的關系”、“美洲的詩歌與現實”等,呈現了世界各地詩歌的現狀;每場朗誦會的準時開場,讓人看見了時間的寶貴;此外,一般的詩歌節很少出正規的出版物,而這次詩歌節的主辦方還為參加活動的中外詩人各自編輯出版了精致的詩集。
在香港舉辦詩歌節,北島形容為“在水泥地上種花”,種種困難可想而知。對于香港,用他的話說是“香港是一個高度商業化的國際都市,邊緣文化的生存空間非常有限,要想住下去,就非得改變這里的文化生態環境不可”。在全世界面臨詩歌乃至文學邊緣化的問題下,北島強調在水泥地上種詩的精神,尤為可貴。聶魯達曾經說過,每個時代都有人宣布詩歌的死亡。是的,詩歌邊緣化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時常存在,可以說,詩歌自古以來就處于邊緣狀態。在當下的社會下,討論詩歌的價值、走向,才顯得更為可貴。顯然,北島的“野心”,不在于詩歌節是否邊緣。他擔綱著“國際詩歌界策展人”的角色。憑借對國際詩人的了解,憑著“香港詩歌之夜”這個平臺,他對世界詩人進行文獻整理。相信這對大陸和大中華地區的文學,將會產生良性影響。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