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傳道 以財富贊助思想】飽暖安生 文明在野——召喚新的諸子時代
是貴族豪門、富商良賈的“飽暖思淫”、“別有用心”,是“禮失求諸野”“思想在民間”,齊人馮諼這才可以在孟嘗君門前唱“彈鋏無魚”的詠嘆調,孔子這才可以在中原大地“周游列國”、“撫琴容與”。
是貴族豪門、富商良賈的“飽暖思淫”、“別有用心”,是“禮失求諸野”“思想在民間”,齊人馮諼這才可以在孟嘗君門前唱“彈鋏無魚”的詠嘆調,孔子這才可以在中原大地“周游列國”、“撫琴容與”。
“飽暖生淫欲”,在漢語世界中似乎從來就是一個真理性的表述,無可置疑。其實,這個詞的構成在宋明以后,見于話本小說。此之前,國人并不反感飽暖安逸,對于“淫欲”甚至也別有詮釋。
孟子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亞圣強調的是“教”—教育、教養、教化,他的意思是說,吃好穿好住好了還得有教養,否則就容易回到動物世界去。至于“淫欲”,連固執的道學家也認為,“天理”、“人欲”是互相包含著的,離開人欲,天理何在,離開天理,人欲何為,而“淫”的本意,是“多”,是“雨水奔流”“覆水難收”,并不是后世不肖者直指臍下三寸的所謂“萬惡淫為首”的“淫”。當我們一度把人之所以為人的某些基本欲望,界定為不可寬容的罪錯時,人的世界自然也顛倒了,這正是華夏子孫很長時間以來不得安生的重要原因。
“倉廩實而知禮節”,管子當年作為國家管理者的心得,如今已成為我們投奔小康的共識,豐盛的物質財富,并不一定是破壞性和腐蝕性的,只有當它與壟斷性的威權合而為一時,才會輔成人性的卑污與墮落,以至智力全無,羞恥盡喪,文明只剩軀殼。
兩千多年前,是華夏文明鼎盛的諸子時代,史稱“王綱解紐,禮崩樂壞”的時代,造就了我們夢寐以求的“百花齊放”盛況的,是諸侯、大夫、士人的“良性互動”,是貴族豪門、富商良賈的“飽暖思淫”、“別有用心”,是“禮失求諸野”、“思想在民間”,齊人馮諼這才可以在孟嘗君門前唱“彈鋏無魚”的詠嘆調,孔子這才可以在中原大地“周游列國”、“撫琴容與”。自然,純粹以政權為軸心的思想,最終不免演繹為工具性的技術和手藝,體現在帝國晚期幕府翰院中的“人文”,尤其不堪。
沒有古希臘的商業文明,蘇格拉底們的思想和人格是不可想象的,沒有美蒂奇家族,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是不可想象的,沒有非政府的社會組織,沒有由工商業供養的財團基金,眼花繚亂的現代思想與現代藝術,更加不可想象。一個只有宮廷文明的國度,其精神世界難免是空虛與荒寒的。還好,我們已經走出饑饉和恐慌,因為對于完全市場經濟的信仰,我們有理由期待,一個嶄新意義的諸子時代,也許正在到來。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