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寨大隊的1960
2011年1月,牛寨土生土長的年輕人牛犇在香港出版了《大饑荒口述實錄》。他在書中對話了當年在牛寨大隊的38位老人,記錄下了這個村莊五十多年前那些讓人毛骨悚然的片段。
他餓得沒有一點力氣,只走出去10米就倒在地上,心想“在這里死吧”,卻又聽見他那個同樣餓得沒勁的娘親,蹲在門口喊:“官,你就不能死遠點嗎?”
牛寨大隊的1960年是從饑餓中開始的。
大年三十那天,隊里的食堂沒有開火,村里人直到初一才分上碗紅薯面稀飯,大人七分瓢、小孩三分瓢。稀稀拉拉,“看著跟驢尿差不多”。那時村里也有人去找老雁屎,把夾雜在中間沒消化掉的麥粒洗洗,煮來吃。
村里的老人說,那哪兒算是春節?應該叫“鬼節”!
1960年,河北阜平史家寨公社張龍凹大隊,農民摘食樹葉充饑 (南方人物周刊編輯部/圖)
那一年,不少人真就成了“鬼”。離去的人,大多死于饑餓。牛寨大隊是當時阜陽縣行流公社(今阜陽市潁泉區行流鎮)下轄的10個大隊之一,1960年年初,大隊總人口4062,但到1960年年底,只剩下3132人。死了將近四分之一。
五十多年后,那些年村里挨餓的故事,本該隨著老人們的生命一一離去,但就在2011年1月,牛寨土生土長的一個年輕人在香港出版了本《大饑荒口述實錄》。他在書中對話了當年在牛寨大隊的38位老人,記錄下了這個村莊那些讓人毛骨悚然的片段。
作者是牛犇,他覺得自己寫這本《大饑荒口述實錄》的初衷“并非多么高尚”。從上大學開始,他就喜歡文學,后來當了記者,仍想著寫散文、寫小說。他寫過短篇,寫過散文,寫過自傳體小說……十幾年的手稿裝訂在一起,足以弄成好幾本大部頭的書,但始終沒有人愿意為他出版。“出書”,成了他的心結。侄子建議他,“不如寫點實的”,沒準能出版。他狠了狠心,干脆就寫老一輩經歷的“大饑荒”。
他把這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在小范圍內聚焦,讓鏡頭投放到牛寨大隊——生他養他的地方。他搜了一下,一個生產大隊的口述史,果然沒人寫過。
那時候牛犇并不知道,他的“懷才不遇”卻讓他掘開一段段塵封在村里那些老人記憶中的驚心動魄的歷史。
牛犇說自己并不想渲染大饑荒的悲慘,更想展現那個時代下的人性,因為“這樣更靠近文學”。不過,朋友看了那本書卻問他:“你展現的為什么都是人性的陰暗面呢?”
他開始覺得這源于自己一直以來的悲觀,后來想想又不對,仿佛是那段歲月本就壓抑了人性里善的一面。“越是在那種極端的環境下,人性的卑劣展現得越徹底。”牛犇說。
牛犇突然想起,在訪談時,68歲的牛付中突然哭得淚流滿面。那一年,他快要餓死。他娘走過來叫他的小名:“官,你要死就到外面去死,別死屋里。”
于是,他就真的“去死了”。
他餓得沒有一點力氣,只走出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