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新圖志】等待——緬甸民間艾滋病救助站觀察
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估計,緬甸每年約有1.8萬至2.3萬艾滋病人死亡。2002年,民間“HIV和艾滋病防治中心”創立時,被迫更換13個地點。而改革一年間,非政府組織獲得前所未有的成長空間,全緬大約有超過100個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救助組織。
責任編輯:李楠 馮飛
編者按:
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估計,緬甸每年約有1.8萬至2.3萬艾滋病人死亡。2002年,民間“HIV和艾滋病防治中心”創立時,被迫更換13個地點。而改革一年間,非政府組織獲得前所未有的成長空間,全緬大約有超過100個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救助組織。
開篇語
緬甸,這個資源豐富、地處亞洲戰略要沖的國家,正在以一場聲勢浩蕩的“改革”贏得世界矚目。自2011年3月始,緬甸新總統吳登盛實施新政。對外,改善與歐美、東盟的關系;對內,與昂山素季為代表的反對派達成和解,并進行大尺度的經濟改革。
在歷史的轉折點,真實而充滿細節的影像從來都是最為生動而傳神的現實切片。本期始,我們將連續推出《緬甸新圖志》,讓您在當下的照片中去見證未來的緬甸。
5月,烈日下,村舍院內。黝黑而消瘦的婦人系著紗籠(東南亞地區盛行的筒裙),緩緩將一盆冷水從自己頭上澆下,水珠閃著光四濺開來。
志愿者昂杰納(Aung Khine Nyunt)小聲說:“她也是艾滋病人,來這里已經2個月了。”
這里只是一處毫不起眼的村舍,三幢木頭房屋甚至已經有些破敗。破舊房屋的正式名稱叫做“HIV和艾滋病防治中心”。
從仰光市區乘車向東南方向行進16公里,就到達中心,由于路況不佳,足足要走1個小時。
三間房屋按照男性病人、女性病人和家庭病人劃分。人們低聲交談,輕輕搖擺著扇子,等候治療?,F在是最炎熱的季節,房屋里彌漫著潮濕、汗臭和憂郁的味道。
“我每天都咳嗽”,22歲的病人趙蘇民(Kyaw Soe Min)一邊咳嗽一邊說。他已經來救助站一個半月,經過血液檢測確診為HIV陽性。他臉上涂著厚厚的淡黃色香木粉(Tanaka),如同這個國家的絕大部分人一樣瘦削。
趙蘇民蜷縮著坐在床上,雙臂抱膝。來自緬甸中部省區的他成為這個國家HIV感染者中的幸運兒——畢竟,他已經名列接受治療的等候名單。
統計數字顯示,緬甸目前約有23萬-25萬HIV攜帶者和艾滋病感染者,急需接受治療的人口為12萬,但目前由于醫療資源的匱乏,只有3萬左右的病人能夠得到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估計,每年約有1.8萬至2.3萬艾滋病人在這片土地死去。
從2個月大小的嬰兒到四十多歲的中年人,救助站不大的三棟木屋里住著約200名病人。負責人科亞扎(Ko Yar Zar)介紹說,包括醫護人員在內,救助站共有7名工作人員。
多數病人在艾滋病外還患有肝病或真菌感染。盡管無國界醫生組織和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提供藥物,救助站每月的花銷仍然高達約1000萬緬幣(約7.8萬元人民幣)。
2002年,皮皮丁夫人在緬甸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季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幫助下創立項目。但人們除了把HIV和艾滋當作可怕的疾病,更將其視作一種污名和恥辱。于是,皮皮丁的救助站也并不為村民們支持,他們感到害怕。
皮皮丁習慣了躲藏,她的救助站甚至更換過13次地點。幸運的是,2010年緬甸大選、新政府執政后,這間救助站開始“轉運”了。甚至,皮皮丁作為NLD黨員,在今年的補選中一舉當選國會議員。
2010年11月,昂山素季獲釋之后,她很快來到救助站,向村民們解釋艾滋病防治的意義,號召大家支持救助站。人們奇跡般地接受了。
一年多來,非政府組織也在緬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長空間。國際人口服務組織(PSI)估計,目前全緬大約有超過100個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救助組織。
科亞扎說:“資金和藥品都短缺。我們希望與任何有興趣的個人或組織合作。”
等待是這里的主要內容,科亞扎在等待,病人們也在等待。他們在死亡來臨之前等待生命的拯救。
“等我治好就可以回家,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趙蘇民說。他的表情和身上的舊衣服一樣灰暗,只有兩只眼睛閃閃發亮。
在艾滋病救助診所里,許多HIV 感染者瘦骨嶙峋,虛弱不堪。等待藥物治療是他們全部的生活內容。
7歲大的Sa Nay Ma從出生開始就感染了HIV病毒,他總愛獨自趴在陽臺上發呆。
狹小簡陋的木屋里容納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病人。
HIV感染者San San Myiat在接受藥物治療。救助站總共只有7名工作人員,大部分病人靠家屬照顧。
HIV感染者Khin Khin Htway在臉上涂TANAKA藥膏,以保護皮膚。
HIV感染者Toe Toe Yi在院子里洗澡。他們每天都是這樣露天淋浴。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