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個人的關系,到全世界的透明——Facebook的進化與掙扎

創立8年,Facebook完成了從交友工具到開放接口,再到社交圖譜的數次進化,已幫助世界上9億多人建立了超過10000億個聯系。作為主宰者,扎克伯格,也完成了從某人室友到程序員到產品經理到企業管理者的轉變。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周紅燦

(何籽/圖)

這家起步于哈佛校園的社交網站,在短短數年間便快速崛起,并成為引領互聯網世界社交化趨勢的典范,以及昔日互聯網霸主谷歌的最強有力的挑戰者。

Facebook是如何從小到大完成這一蛻變的?

扎克伯格在28歲時的兩個選擇,讓他自己和Facebook同時抵達另一個階段。

美國東部時間2012年5月18日,Facebook上市。次日,扎克伯格和祖籍中國徐州的華裔女友普莉希拉·陳完婚。敲響開市鐘時依舊休閑裝扮的扎克伯格在婚禮上穿上正裝,就像一直宣稱“賺錢不是目的”的他,最終選擇上市融資。這兩個看似矛盾的表象,也許正是扎克伯格像Facebook一樣進化的結果。

創立8年,Facebook完成了從交友工具到開放接口,再到社交圖譜的數次進化,已幫助世界上9億多人建立了超過10000億個聯系。作為主宰者,扎克伯格,也完成了從某人室友到程序員到產品經理到企業管理者的轉變,并且堅定地致力于開放、自由和實現公民權利。扎克伯格宣稱Facebook的使命是使世界更加開放和融合,這也貫穿了它的8年進化史。

從兩個人到全世界

“盡管我們的使命很大,但起點很小,從兩個人之間的關系開始。”在提交給SEC的招股書中,扎克伯格這樣描述。

2004年2月4日,星期三下午,20歲的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宿舍點擊了manager.com上的賬戶鏈接,Facebook自此啟動。成本只有120美元,35美元用來申請thefacebook.com域名一年的使用權,剩下的是每月85美元的服務器存儲空間租賃費。

這個功能簡單的網站,純粹為了滿足哈佛校園旺盛的交友需求,因此在最初極具封閉性——沒有哈佛郵箱的用戶不能注冊,這和扎克伯格后來倡導的開放理念大相徑庭。為了確保這種封閉性和保護隱私,扎克伯格提出“實名注冊”的要求,這個或許未經深思熟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