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課記:“吃貨”的青春
不知道“吃貨”是否和曾經長久積累的匱乏缺虧相關,而沉淀成了基因記憶,但知道“吃”,有時候是鄉愁、欲望、溫暖、安慰的全部。只有把所有這么多重的含義都聯系在一起,才有助于更多地理解“吃貨”一代。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周鑫
(何籽/圖)
2011年秋季學期,加了一門新課,開新浪微博,領到四個專業381名大二學生的名單。
這篇《上課記》寫得慢,和過去的五篇相比,材料太多又散亂,很多不能使用,很多細節源于友誼和信任,只適于永久保留在我和他們之間。越切近地相互認識,越覺得陷在其中,感情起伏復雜。很多名字有意隱去,是聽了同學的意見,不能為了真實性讓他們有絲毫的不自在。
——題記
生命感
別人喊90后“腦殘”,而他們自稱“孩紙們”,這兩個字給我的直覺是:孱弱像紙,一捅就破。每次去上課,跟隨他們浩浩蕩蕩,涌滿從學生宿舍到教學樓的道路。習慣了到教室門口停頓一下,里面電風扇轟轟轟當頭瘋轉,每次進門都忍不住想“磨刀霍霍向少年”。
少年們這時候在干嗎,一進教室最先見到的場景是吃零食,前幾年沒這么明顯。一個女生告訴我:老師,到了我們90后,每隔兩年就是又一代。這么說他們是最被催命的一代。按兩年一代算,從美國人何偉寫《江城》到今天,大學生已經天翻地覆了六七代,眼前的正是“吃貨”一代。
曾經帶著偏見,以為“蛀書蟲”總比“吃貨”聽起來更舒服更積極向上吧,“吃貨”相當于最后的投降,退回動物本能??纯粗袊拇笾行「骷墝W校已經成了垃圾食品集散地,害人和被害的“共榮圈”。
真想問他們,能不能稍稍“高尚”一點,不要自稱“吃貨”吧,直到有同學在微博私信里告訴我:“老師,告訴您我為什么是吃貨:除了好吃的真的美味,現在我愈發覺得,什么都不可靠,人心更不可靠,只有吃到肚里的東西才可靠——但現在吃的也不可靠了——呵呵。”這話在一瞬間幫我找到了我和“吃貨”們之間的共同點。
饑餓讓人吃東西,空虛也讓人吃東西,這些小生命是需要“經過”吃的過程,得以獲得飽滿充實的質感,比起其他,只有“吃”這個最本能的行為使他感到生命的安全可控,由“吃飽”獲得自己的最后藏身處。
開學沒幾天就是教師節,收到一件可愛的禮物:寫有“生于九零年代”的搪瓷水杯。很懷舊的款式,他們用班費買的。我回送他們一本三聯版的《七十年代》。
和我上大學時候相比,現在的“吃貨”們更敢于直接表達自己。教室一角,幾個同學議論軍訓。一個女生認為軍訓很好,她的集體意識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