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碼】在“很忙”中串起歷史建構認同
杜甫還沒“忙”完,包拯又開始“很忙”。在“很忙”的大合唱中,政府和專家,與其讓大眾只聽自己的嚴肅獨唱;還不如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把杜甫和包大人形象傳播出去,和大眾一起“忙”起來。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賀風玲
在嘻嘻哈哈中,杜甫和包大人在孩子們心目中多了一份可愛和溫情
杜甫還沒有“忙”完,包拯包大人又開始“很忙”,有人狂歡,有人不滿。正如上一輪惡搞杜甫激怒了某些專家一樣,這一回調侃包大人同樣讓一些研究者很生氣?!吨袊嗄陥蟆钒l文呼吁大家理性看待這一系列的“很忙”現象:“教科書中的古人形象憂國憂民、多年不變,不符合流行文化的標準,學生、網友們想要再創造‘娛樂放松一下’也可以理解。”畢竟,如一網友所言:“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壓力本來就很大,很多人生活得都很壓抑,得輕松時且輕松,整天板著臉豈不是很沒有意思。”
但是,“很忙”現象的正向價值僅限于“釋放壓力”嗎?僅僅因為它是無聊生活的大眾娛樂,所以攔也攔不住,管也管不了嗎?換個角度,我們或許可以看到其中的積極因素。比如,我常常想,在美國就不太可能出現“杜甫很忙”現象,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林曉蕓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