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白堊紀文學備忘錄(2)

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奈保爾,一生數次造訪他的“故鄉”(祖籍)印度,寫下了三部長篇“游記”,即《印度三部曲》。奈保爾應該是幸運的,因為他同時擁有三個意義上的“故鄉”。

二、奈保爾:想象的故鄉和作家的童年

想象的故鄉和《印度三部曲》

故鄉是文學的一個永恒的主題。由此派生出的諸多的母題,比如記憶、感傷、鄉愁等等,實際上是“時—空”變化母題的心理替代或文學化形式。但是,每個時代“時—空”變化的方式、速度和結果都不一樣,它改變著我們的心理經驗。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學正是那種新舊經驗沖突的產物,當然也包括對這種經驗沖突的原因的探究。

在農耕文明時代,文學中的“故鄉”主題幾乎是一成不變的,或者說,它的心理基礎沒有發生變化,變化的只是意象、韻律、節奏等形式主義的東西。賀知章《回鄉偶書》中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老年時回到故鄉,發現它還沒有多大的變化,這在今天幾乎是不可能的。如今要不了幾年,故鄉就會變得面目全非。故鄉的土地被商人買去建高爾夫球場和度假村了。失去土地的鄉親,像蟑螂一樣涌進城市,住在像奈保爾筆下的孟買貧民窟一樣骯臟、發臭、擁擠的出租屋里。當你找不到故鄉的時候,你難道不著急嗎?你還能用意大利美聲唱“啊,美麗的故鄉啊”嗎?還能說“岸草這么青翠,流水這般嫩黃”嗎?

故鄉不會終生伴隨著我們,它瞬息萬變,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的只是一些殘片。這是現代社會的一個殘酷事實。“故鄉”的迅速消失,成了那些住在“地球村”里的人的一樁共同的心病。如果你一直沒有機會回去看看,這些故鄉的記憶殘片就會凝固起來,變成你記憶中最珍貴的私人收藏物,它常常會成為你把玩、撫摸的對象,成為你美化“故鄉”的原料和心理根據。其表達方式就是“抒情”,也就是將對象當成不變的整體,甚至將它置換為一個“符號”,比喻為“母親”,占據道德制高點。

作者:張檸 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比如著名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還有《鄉愁四韻》:“給我一瓢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朵臘梅香/母親一樣的臘梅香/母親的芬芳/是鄉土的芬芳……”這種對故鄉的表達,是一種皆大歡喜的表達,自己很開心,“母親”和故鄉人民也很高興,但高興之后,鄉“愁”依舊。

今天,我們還能經常見到這樣一種作家,一見到“故鄉”,或者一提到“故鄉”二字,他就當眾鼻子發酸乃至熱淚盈眶,并肆無忌憚地將這些煽情的內容寫進作品,在形式上毫無節制(就形式而言,文學就是一種節制的技藝)。不節制,既不符合中國傳統禮儀(《禮記》規定,即使奔喪時哭泣,也要“避于朝市”),也不符合現代文藝學對“情感與形式”辯證關系的要求。我只能把它看成是一種文學化的“自戀”甚至市場里的“謊言”。

另一種對故鄉的表達,就是將對故鄉的熱愛和眷戀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而對那些將“故鄉&r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