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白堊紀文學備忘錄(1)
綜觀近2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可以發現它呈現出一種文學藝術水準滑坡的趨向。優秀作家越來越罕見,或許再也不會有同一個時代之內作家“群星燦爛”的局面出現,只有“病毒”和惡棍此起彼伏。
第一輯
文學的榮耀與遺憾
一、近2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藝術滑坡
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秘魯的略薩,其作品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被譯成了中文,當時讀了沒什么特殊的感覺,藝術沖擊力似乎不夠,敘事風格也好像不夠鮮明。造成這種閱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席卷全球的“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風暴”之中,略薩被胡安·魯爾福、馬爾克斯、聶魯達、帕斯、博爾赫斯等人的藝術光芒遮蓋得有點黯然失色。在拉丁美洲作家群中,我認為,略薩大致屬于二流作家中較強的。這些年來,他多次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名單中。原以為他獲獎無望,沒想到幾十年后,他依然糾纏著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梢妰炐阕骷以絹碓胶币?,或許再也不會有同一個時代之內作家“群星燦爛”的局面出現,只有“病毒”和惡棍此起彼伏。綜觀近2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可以發現它呈現出一種文學藝術水準滑坡的趨向。
作者:張檸 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在20世紀90年代十年中,我們見到了帕斯(Octavio Paz,1914—1998,墨西哥詩人)、希尼(Seamus Heaney,1939—,愛爾蘭詩人)、希姆博爾斯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波蘭詩人)、沃爾科特(Derek Walcott,1930—,圣盧西亞詩人)、達里奧·福(Dario Fo,1926—,意大利劇作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