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松鼠會】“震”在哪里:扒一扒中國地震帶

地震,仿佛撒旦手中的骰子一樣,無論城市、海邊、山區、平原……一切人類可能居住的地方,說不定一不小心,那隨機的災難就甩到了哪里。然而,在板塊構造學這門研究地球運動形態及其動力機制的科學面前——便是一個確定性的命題了。

地震是地殼內能量的突變性釋放。地震發生時,隨著地震波而向外輻射的能量,對人類生命和財產的安全造成了致命的威脅。而除了地震那巨大的破壞力外,它的不可預測性,也讓人們對它的恐懼再次上升了一個數量級。人們并無法像其他地質災害那樣,能夠顯而易見地觀察到地震的直接誘發源。如果你想避免火山災害,你可以遠離火山;想避免泥石流災害,你可以離開高落差的山區,想避免海嘯,你不呆在海邊就行。但是地震呢?翻閱人類自古至今留下的地震記錄,無論城市、海邊、山區、平原……一切人類可能居住的地方,似乎留下了這地下惡魔的淫威。地震,就仿佛撒旦手中的骰子一樣,那隨機的災難,說不定一不小心就甩到了哪里。

在這致命的破壞性和不確定性面前,人們對地震的恐懼異化為了高度的警覺與敏感,一些事實上與地震并沒有太多聯系的現象,便會因為人們的恐懼與敏感而聚焦起了大眾的視線。但是,地震發生在哪里真的就毫無規律可言嗎?這樣的說法同樣極端。雖然我們并沒有讓撒旦不擲骰子的本領,也依然無法知道那骰子隨機落在哪里,落出多大的點數,但最起碼,經過地質學家們不懈的努力,我們至少知道了骰子必須灑在棋盤里。而棋盤在哪里——在板塊構造學這門研究地球運動形態及其動力機制的科學面前——便是一個確定性的命題了。

板塊交界處的棋盤

板塊構造學(Plate Tectonics)是一門全新的地球科學理論。它的誕生甚至比量子力學還要年輕幾十年。雖然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大陸漂移假說的提出,但其核心理論體系的建立,卻是在上世紀中葉隨著海洋磁異常條帶的擴張、洋中脊及熱點的發現才予以完成的。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框架主要立足于三個確定的事實以及兩個基本的假設。其中,軟流圈的確定存在、星球級板塊的確定存在、以及巖石圈確定可以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這“三大事實”給了板塊構造學一個基本的圖景,而地球總表面積不變、以及力在板塊中以剛性傳遞這兩假設,則為板塊構造學所進行的一切解釋給出了一個基本的前提條件。

如果要形象地描述建立在“三大事實”上的基本圖景,簡單地說便是這樣的:在地核這個燃料爐的的加熱下,具有流動性特征的軟流圈產生滾滾對流環。而最上部的板塊呢,則是飄在“軟流圈之海”上的七巧板,隨著前者的對流,隨波逐流地運動在地球的最表面。

圖景畫出來后,為了描述問題,我們還得讓它動起來。這就需要用到“兩大假設”了。

雖然板塊在對流環上是移動的,但地球表面卻被板塊完全覆蓋,并沒有絲毫未被板塊填充的空間來容許這些板塊自由地移動。根據第一假設地球的總表面積不變,這就相當于站在一輛擠滿了人的公交車上一樣,車廂的體積是一定的。如果你要進行一點位移, 但同時卻又擴不出來額外的自由空間,那么你的移動將必然同周圍接觸者產生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