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史上第一場招待會及其風波
1877年,剛在倫敦設立了中國第一個駐外機構——清政府駐英國公使館的公使郭嵩燾、副使劉錫鴻,以及使團的隨員們,正趕上參加社交季的各項活動。他們用好奇的目光觀察著陌生的異域,并在日記里,記錄下許多有趣的內容。
責任編輯:劉小磊
在英國人看來,東方人往往妻妾成群,一位高官擁有多位妻子并不怪異,但在講究傳統禮法的中國人眼里,姨娘與正房夫人的地位,則有明顯的區別。郭嵩燾讓他的姨太太出面接待外國客人,更為習俗所難容……
郭嵩燾的姨太太梁氏
在中文里,London Season通常譯作“倫敦社交季”,指英國上流社會集中舉辦各種社交活動的習俗。從前每逢盛夏,倫敦空氣污濁,酷熱難耐,貴族和富人皆舉家遷往鄉間別墅避暑。年底國會復會,他們又像候鳥一樣飛回城中,各種社交活動也隨之展開。來年4月中旬到8月初,長達一百多天時間,是不列顛島最美好的時光。此時日照時間長,氣溫舒適,降雨不多,每天都有豐富多彩的茶會、舞會、晚宴、音樂會,還有園藝展覽、馬術表演等等。社交季起源于18世紀,在經濟富裕的維多利亞時代固定下來。
1877年,剛在倫敦設立了中國第一個駐外機構——清政府駐英國公使館的公使郭嵩燾、副使劉錫鴻,以及使團的隨員們,正趕上參加社交季的各項活動。他們用好奇的目光觀察著陌生的異域,并在日記里,記錄下許多有趣的內容。
光怪陸離的舞會
最令中國官員驚訝的,莫過于宮廷舞會。6月22日,中國使節首次應邀來到白金漢宮,他們看到上千男女,穿著盛裝禮服,從皇太子、王妃到高級官員、貴婦,在音樂聲中翩翩起舞。使館隨員張德彝記錄:
正面立太子、王妃、公主、國戚,左右立各國公使、隨員夫婦,對面樓上奏樂,下立通城世爵文武大員。男女云集,以千數百計,皆著朝服,與赴朝、眷會同。跳時分為兩班:太子、王妃以下位尊者為一班,各官男女為一班。樂奏則男女對面相向,互為攜持。男以右手摟女腰,女以左手扶男肩,旋舞中央。每二、三、四、五偶并舞,皆繞數匝而后止。惟夫婦不相偶,兄妹不相偶,必戚友相識者男女始為偶也。
劉錫鴻則注意到:
跳舞會者,男與女面相向,互為攜持。男以一手摟女腰,女以一手握男膊,旋舞于中庭。每四、五偶并舞,皆繞庭數匝而后止。女子袒露,男則衣襟整齊。然彼國男子禮服下裈染成肉色,緊貼腿足,遠視之若裸其下體者然,殊不雅觀也。
這種場景,讓遠道來自東方、從小受到“男女授受不親”觀念教育的客人看得瞠目結舌。郭嵩燾感慨道:“相與跳躍而不為非。使中國有此,昏亂何如矣!”他恐怕馬上想到了商紂王和妲己的故事。郭嵩燾又說:“西洋風俗,有萬不可解者。自外宮門以達內廳,衛士植立,皆有常度,無攙越者。跳舞會動至達旦,嬉游之中,規矩仍自秩然。其諸太子及德國太子,皆與跳舞之列。以中國禮法論之,近于荒矣。而其風教實遠勝中國,從未聞越禮犯常?!?/p>
還有化裝舞會,也使他們目瞪口呆:
羅特治跳舞會,男婦填涌,衣冠詭異,兼備各國之制,雜以番服及北墨利加野人。有一女子冠銳頭冠,高逾尺,詢之則英國百余年前遺制也。又有一女子高冠切云,為異色十余疊,詢之,法國主路易第四制為此冠式,各家皆制備此種衣服,以待會集。此所謂兒戲耳,然數百年冠服之制,及五方異俗,下及番苗衣冠形狀,摹擬恍惚,亦可為覽古及考察各土服制之一助。五色斑斕,光怪陸離,照耀一室,視諸茶會為殊觀也。
兩天之中,趕了11個茶會
他們還出席音樂會。張德彝代表公使去“世爵哈色里夫人家聽樂會。歌者八人,六男二女,皆義大利人。其聲清巧,其韻嬌柔,聽之令人心醉,雖鄭衛之音不過是也”。
出席頻度最高的是茶會。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