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國計算機技術會超越美國?(2)

中國計算機行業的一個本質性問題是,未來他們是否會有像過去讓美國計算機行業稱霸市場的那種本質性突破,并且倘若沒有一流的學術研究,中國能否實現這種突破?

學術創新:學生、教授和學術圈結構

創造力、創新和“設計思維”近三五年可謂是被美國的商界傳媒用爛了,尤其在史蒂夫·喬布斯去世之后的最近幾個月里。在計算機科學的學術界和工業界,創新同樣是很重要的話題。我們都想“改變世界”,并且相信要“改變世界”就要有創新能力,但是創新能力和對世界的改變都不易量化測量。在頂級會議的文章數量以及專利數量并不是對世界改變的測量標準,但是人們(也包括我在內)有時還是會退回到這些數字上,因為數個數總是容易做到的。

在中國時,我和很多一流的中國學生交流過。他們有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學計算機科學的學生做實習最好的地方),也有清華大學的(中國一流的計算機系)。因此我有機會觀察了解他們的創新創造能力。我的實驗室也吸引了中國一些學設計的一流學生(并且我們也雇了來自美國和歐洲的頂級設計師)。我也有幸能接觸到微軟亞洲研究院和大學里的中國一流的計算機科學家(那些已經拿了博士的家伙們)。

基本的事實是,這群人創新能力的層次和美國的學生學者還有很大差距。且實際上,中國那些“最有創造力”的人,基本都是在美國或歐洲留學拿到博士或者工作過的人。我這并不是說那些沒有出過國的人所做的工作就不好——我上文說過微軟亞洲研究院就是世界計算機科研的頂級研究所之一,并且那里的研究員也發了很多一流會議的文章,但這些研究員里最成功的那些,很多也師從過西方訓練出來的計算機科學家多年——幾乎是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又讀了一次博士。

所以基本事實是,如果你是中國教育系統的重點大學里出來的,那么你接受了良好的“創新性”訓練的可能性,就比那些從其他大學出來的要低很多。這不是中國人的基因特質(很多西方教育出來的中國人都清楚說明這一點),這是中國以千年文化為基礎的教育系統的問題。

有很多文章講到過中國教育系統里的文化基調在很多基本面上都有好的影響(比如說,2010年上海學生問鼎全球國際學生評估測試),但很多中國國內的人也質疑說,是否這種到處都在強調記背、應試,以及要求幾乎完全復制老師和以前“大師”的文化,會導致這些人們無法“跳出框框”思考。

雖然缺乏創新性是文化上的問題,但顯然這里面同樣也有很善于創新的另類存在(中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