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耀:慈善歷史再造——公益革命
王振耀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
非常感謝啟明,也向大家說對不起,我看啟明主持他的衣服比我正規得多,我因為今天下午1點還在臺北,飛回來通知我說6點半,我記得好像是7點,結果我非常的急趕回來終于趕到了。
非常高興跟大家來交換這樣一些看法,我覺得我們這幾天是兩岸四地的慈善專家在臺北討論一個另外很大的題目,是叫“宗教與慈善”。因為慈善特別是在中國大陸已經一個巨大的快速發展的勢頭呈現出來了,今天我們要談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這個領域就是在座大家,包括啟明,包括洪濤他們靜悄悄在推動的一場我稱之為叫“慈善歷史再造”,也就是推動了一場微公益的革命,大家千萬不要小瞧現在我們這樣一些非常小的微博。我覺得微博時代大家都能體會得到,這一場靜悄悄的發自于我們身邊,發自于我們手上的這樣一場“社會革命”是來自于技術的進步,網絡開始對整個社會中國,對全球已經產生了一個巨大的沖擊。因為現在每一個人都成了記者,中國的社會生活正在年輕人手中發生巨大深刻的我稱之為“革命性的變化”。這個革命性的變化是可以測度的變化,那是什么變化呢?是人們的生活方式首先變化了,通訊、購物等等。第二個人們的交往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過去你能知道,再看20年前,甚至10多年前那個時候網友你可以想象嗎?現在網友是一個非常嶄新的詞匯,也就是人們的社會交往方式已經開始變化了,當然人們的價值觀也靜悄悄的開始發生變化,這個變化最關鍵的是人本主義的普及與博愛精神的弘揚。你看現在大家的價值其實比我們那個時代我坦率的說要進步得多,這一段的討論對我這樣年齡段的人就是一個巨大的沖擊,沖擊什么呢?像我們這樣一個習慣于階級斗爭,分清資產階級與物產階級這樣階級陣線的人,也包括學問,我們學的都是斗爭哲學,不斗是不行的。但現在突然發現大家提出一個理念,對罪犯也要保證其尊嚴,大家沒有想過,這是一個非常大的人本主義的這樣一種革命,所以階級斗爭坦率的說,現在是不可能再像我們這一代那樣。
微公益時代我認為它有三個大的社會功能,第一個大的社會功能就是它推動社會創新與社會道德的提升。大家看一看現在的社會創新是公眾互動,自行設置議題,自行組織討論,自我教育,因而產生出較大的內在的社會創新機制。內在的社會創新價值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社會道德不再是像我們這些人年輕的時候,和你們那個時候一樣是響應政府號召,記下來我們怎么來實現社會道德,幾十年前的我們道德標準都是法律上怎么說了,領導人怎么說了,我們記下來,來實踐一種政府的號召。那個時候我們說了很多很多的口號,但是你看現在是大家來決定,因此我認為目前是公眾道德極為迅速提升的年代。我的看法可能跟大家說的還有一點角度的不同,我是認為公眾道德現在是迅速提升,遠遠高于我們十年前,特別是三十年前那個時期的公共道德。
微公益第二個大的社會功能就是創新了公益慈善方式,創新慈善方式其實我在最前面我說了最簡單的方法。其實是從創新之聲開始到了創新之行,為什么呢?因為網絡是知識的傳播,大家注意從金字塔的立體結構轉化為扁平式的社會結構。因為我有比較,我們20年前,比如說我們當時不熟悉可持續發展是什么,那我們怎么來得到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呢?我們是看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在那里講了什么話,然后我們來深刻領會,最后得到這樣的一種知識概念的創新?,F在知識的生產和傳播開始多元化、網絡化、個性化、國際化,關鍵的問題在于傳播的聲音與行動分離的結構,過去分工很細,傳播是傳播,行動是行動,那是分離的,現在有了一種結合的工具條件。這個結合的工具條件非常有意思,聲音就是行動,聲音就能產生力量,聲音就能馬上測度出你粉絲的數量,也能測試出水軍,我都不知道水軍,后來有人說是“五毛黨”,我看了很多網友說有很激烈的言論,說的擁護政府的政策說的有點過,我以為網絡都這樣,后來有人告訴我那是水軍說的話,然后我很奇怪,這都是新詞,我都在學習,然后黑客到底怎么樣,大家可以看僅僅是說就已經產生了行動,這在過去你不可思議,關鍵是媒體人的社會影響力現在轉化為公益的行動力,創新之聲完全變為了創新之行,這里最重要的是咱們今天做的活動。南方周末舉辦了這樣一個創新之聲,客觀上立即就能轉化為非常廣泛的一種行動,我覺得這是非常大的工具性的創新,現在可以導致一個組織的創新。比如說網絡的平臺大家知道,在過去不可能想象的是完全憑信念和信任來維系,但大家并不一定見面認識,就這樣一個平臺組織就產生了,這叫組織創新。這個組織坦率的說沒有辦公室,只有網友說大家就可以來做微公益。關鍵是項目也可以創新,困難者可以直接呼吁,響應者直接來組織調查,行動者也可以立即決策,縮小了項目的基本周期。微公益第二大社會功能把整個社會慈善的發展模式給改變了,這其實是歷史的創新。
第三個功能更有意思,說微公益居然能夠倡導公共政策的創新,這個是我們過去都不能想象的。因為傳統的公共政策創新模式主要是以政府的行政部門為主的,當年我在政府里面也是這樣,我們幾千年來政府管理體制和我們大眾的心態往往形成一種陽光雨露式的管理體制,這種陽光雨露式的管理體制,如果我們政府官員表現的時候大家都還很習慣,關鍵是我們有一些慈善家也學著政府官員,比如說陳光標先生也學著我們官員的行為方式給窮人發錢的時候,大家突然發現不對,看著不習慣,我當時跟媒體說,那你當年怎么看著我,看著別的領導人發錢你們就習慣了。為什么?一個是傳統的,傳統是有一點陽光雨露式的這樣一種管理體制,所有的公共政策我們只有等待政府去創新,創新之后我們就會對這項政策進行歌頌,然后越高歌頌的調子越高,大家知道我們總是說用英明、偉大的政策創新這樣的詞。但是微公益之后這個結構變了,變到哪去了?微公益推動,尤其是“免費午餐”“愛心衣櫥”,你們知道這兩個公益行動有多么有影響力,免費午餐是改變了我們中央政府,國務院的一個政策,跟著免費午餐的測度算出來160億,是財政體制變了。大家知道愛心衣櫥是什么概念?愛心衣櫥原來我在民政部做十幾年,就是管理衣物的捐贈,衣服和物品的捐贈,我們到現在做慈善超市,坦率的說還有很多體制變不過來。我不知道像王凱、馬洪濤他們幾個記者居然號召號召就把這個動起來了,我動了十幾年,我是開動和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器來干這件事的,現在不如洪濤他們幾個人,他用了什么,當然他們用了他們的愛心這不用說了,這個毫無疑問的,但是關鍵是用了技術。用了微博公益、輿論各種各樣的手段,然后政府就趕快的行動,因為愛心衣櫥他們的創新度也是很強的,他們的行動力也是很強的。
我們現在來看一看微公益創新的經驗,它證明了什么?它表明了三個方面是值得我們很深度思考的。一個是創新,其實公益創新,包括別的多方面的創新,其實并不神秘,今天洪濤來了,他們幾個團隊,包括支持的團隊王總也都來了,他們不是神,他們沒比我們多長一個耳朵和鼻子,他們就是不同人。但他們想到了創新,在身邊行動了,其實就讓普通的日常行動進行了一些改變,現在看來幾乎每個人都可以發起社會創新價值,我們大學生更有條件創新。應該說這個創新的要素被現在的輿論界激活了,當然因為有了技術條件,也因為了微公益。
第二個創新從這些經驗來看,需要準確的發現社會問題,定位社會問題,并能夠設計出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與方案。說創新很神秘,但是他們一旦發現很微小的社會問題用具體的行動來解決,立即就開始有了效果。
第三個創新需要從細小之處開始,細小到什么地方?不要把創新推卸到政府或者其它大的社會組織,沒有,是從能夠把握的領域和環節開始。我們還是以洪濤他們為例,他們的團隊去做報道,比如在博鰲論壇他們做報道,然后一看好多公益人來了,來了就舉辦酒會再來說說愛心衣櫥,說了就很有影響,他們就用非常具體的,能把握的地方開始,所以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參與,我覺得這是一個思維方式的變化,他們沒有把創新推卸給政府,咱們等著政府吧,政府不讓咱們創新咱們也不創,不是這樣,自我創新立即開始。這對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一種革命性的一種突破。
但是我坦率的說微公益創新現在還有兩個挑戰,兩個大的挑戰是需要大家注意的。一個是可持續性,就是人力資源和資本的保障是公益項目和組織得以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但是微公益往往缺乏這方面的保障,可持續性是一個挑戰。第二是專業性,創新的發展需要專業性的保障,而微公益的創新往往是及時反映社會需求,要避免很多官僚化的,非常復雜的那樣一些環節,但是不可能經過較為復雜的專業化過程,這是兩個挑戰。
那怎么辦?我想了想,我總結很多微公益的行為,我覺得微公益創新要注意的三大機制保障,這種機制保障它的立足點是什么?立足點在于大家看微公益為什么會有影響力呢?立足點它是一種和諧型建設,把社會公益說的非常具體,沒有說到對抗性的這樣一些語言,這樣一些詞匯,因此這樣的社會創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完全可以做到持續的發展,如何持續而有效呢?我覺得是三個方面要注意:一是注意建立咨詢機制,你一定要想到創新的時候就要站在現實很多經驗的基礎上,吸收既有的經驗,以便使創新更有社會基礎。我覺得現在有幾個慈善組織做微公益的時候很快就找到有經驗的一些從事慈善工作的人員,使我們的構思有社會基礎;二是要建立與社會組織的合作機制,從而獲得較為便利的組織依托;三是要注意發現與現行政策協調的接口機制,從而使創新獲得更大的社會效益。一定要組織依托,再一個要注意有一個接口,接口你就能找到一個杠桿來讓整個社會政策進行更大范圍的調整。
我覺得其實現在是到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都可以有條件讓我們參與甚至發起微公益的創新,這個創新其實也是解放我們自身歷史再造的要素。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創造歷史,創造歷史沒有那么神秘,關鍵是你要行動,你要善于行動。我談這些想法,不一定準確,希望得到大家批評,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