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傳播:新媒體凝聚微公益
創新傳播:邱啟明 王振耀 馬洪濤 王仁榮
第三站北京師范大學
邱啟明 中央電視臺新聞主播
中國最牛的公益研究院院長,原來他所在的地盤還是個中介公司,我已經發現了,他今天已經中介兩件事了,但是這兩件事都有一個核心的東西,那就是為這個社會去付出自己力所能及的那一切。其實我也是草根,我們倆是一樣的,這個草根就像今天舞臺一樣,我們三位先生拼命坐在那,原因一塊一塊木地板拼湊而成的,如果缺失我一塊,院長大人一個趔趄,我們甘愿做這一塊地板磚。
千萬不要因為大學生沒有多少人捐錢就失望,其實慈善不存在于你捐了2000萬還是捐了100塊錢,還是僅僅在網上轉發了一下,那都是愛心,都可以稱為慈善,我覺得做所有事情應該自己內心愿意去做才可能稱為叫慈善,所以當你面對這么多灰心的,不愿意捐錢學生的時候你首先想一想我靠什么讓他來捐錢。
王振耀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
微公益時代我認為它有三個大的社會功能,第一個大的社會功能就是它推動社會創新與社會道德的提升。大家看一看現在的社會創新是公眾互動,自行設置議題,自行組織討論,自我教育,因而產生出較大的內在的社會創新機制。內在的社會創新價值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社會道德不再是像我們這些人年輕的時候,和你們那個時候一樣是響應政府號召,記下來我們怎么來實現社會道德,幾十年前的我們道德標準都是法律上怎么說了,領導人怎么說了,我們記下來,來實踐一種政府的號召。那個時候我們說了很多很多的口號,但是你看現在是大家來決定,因此我認為目前是公眾道德極為迅速提升的年代。我的看法可能跟大家說的還有一點角度的不同,我是認為公眾道德現在是迅速提升,遠遠高于我們十年前,特別是三十年前那個時期的公共道德。
微公益第二個大的社會功能就是創新了公益慈善方式,創新慈善方式其實我在最前面我說了最簡單的方法。其實是從創新之聲開始到了創新之行,為什么呢?因為網絡式知識的傳播,大家注意從金字塔的立體結構轉化為扁平式的社會結構。關鍵是媒體人的社會影響力現在轉化為公益的行動力,創新之聲完全變為了創新之行,這里最重要的是咱們今天做的活動。南方周末舉辦了這樣一個創新之聲,客觀上立即就能轉化為非常廣泛的一種行動,我覺得這是非常大的工具性的創新,現在可以導致一個組織的創新。比如說網絡的平臺大家知道,在過去不可能想象的是完全憑信念和信任來維系,但大家并不一定見面認識,就這樣一個平臺組織就產生了,這叫組織創新。這個組織坦率的說沒有辦公室,只有網友說大家就可以來做微公益。關鍵是項目也可以創新,困難者可以直接呼吁,響應者直接來組織調查,行動者也可以立即決策,縮小了項目的基本周期。微公益第二大社會功能把整個社會慈善的發展模式給改變了,這其實是歷史的創新。
第三個功能更有意思,說微公益居然能夠倡導公共政策的創新,這個是我們過去都不能想象的。微公益推動,尤其是“免費午餐”“愛心衣櫥”,你們知道這兩個公益行動有多么有影響力,免費午餐是改變了我們中央政府,國務院的一個政策,跟著免費午餐的測度算出來160億,是財政體制變了。
但是我坦率的說微公益創新現在還有兩個挑戰,兩個大的挑戰是需要大家注意的。一個是可持續性,就是人力資源和資本的保障是公益項目和組織得以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但是微公益往往缺乏這方面的保障,可持續性是一個挑戰。第二是專業性,創新的發展需要專業性的保障,而微公益的創新往往是及時反映社會需求,要避免很多官僚化的,非常復雜的那樣一些環節,但是不可能經過較為復雜的專業化過程,這是兩個挑戰。
我覺得其實現在是到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都可以有條件讓我們參與甚至發起微公益的創新,這個創新其實也是解放我們自身歷史再造的要素。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創造歷史,創造歷史沒有那么神秘,關鍵是你要行動,你要善于行動。
馬洪濤 愛心衣櫥基金的發起人之一、中央電視臺財經主持人
這些年里面我們確實做了很多的創新,但是很多的創新效果最后不一定好,創新風險就在于此,很多企業的創新最后其實也是這樣,但是你不創新肯定是沒有機會的,創新不見得一定有機會,但是它可能會給你帶來機會,十個創新有一個創新最后能產生結果,我想就很值得我們去嘗試。
我們在想這個事件(郭美美事件)雖然讓大家對公益,對慈善這樣一個形象徹底顛覆到了谷底,但是往往最差的時候也就是最好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我們來做的話,可能就像買股票一樣抄底成功,但是一定要吸取這個事件的教訓,這個事件最大的教訓就是不夠透明,她可能并沒有貪太多太多的錢,因為它不透明大家就會用我們的想象力加上莫須有的罪名,微博這個東西恰恰可以幫我們最大程度的實現透明。
我們希望在將來有更多的一些公益團體能夠通過彼此之間的這種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把這個事情做大,有那么多孩子需要我們幫助,不是搶蛋糕的問題,而是一起把這個蛋糕做大,讓更多孩子分享。
陽光打在我們臉上,溫暖留在我們心里,希望大家更多關注公益事業,其實關注公益事業就是關注我們自己需求。
王仁榮 百威英博啤酒集團亞太區法律及企業事務副總裁
我們在2011年在這三個支柱下面所從事的一些公益跟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有關活動,理性飲酒一年到頭我們要花很多的時間跟精力去做。保護環境方面我們也有很多,社區志愿者活動,希望小學,現在不能叫希望小學了,我們只能叫愛心小學,因為希望小學是屬于青基會的,我們還有基金會,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的基金會。
品牌的營銷利用新媒體這個已經是一個潮流,不算什么新的創新,大家都在做的。反過來在公益這塊目前是大家都在探索的一個領域。我們做的一個研究就是現在的年輕人關注什么,我們很高興的看到,雖然很多人講80后、90后的一些評價可能不是很公正,不是很正面,但是我們看到還是有很多積極面,很多正面的鼓舞人心的方面,我們看到現在的年輕人,特別微博控對社區的關愛是超出我們很多社會上的一些人士的。
我們在高校做這樣一個活動,確實看到一個創新的主體,要依靠大學生來推動潮流,我們公司也是很愿意通過跟年輕人一起,從年輕人當中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更好把我們企業在公益方面活動進一步的向前推進。
從企業來說,其實是很愿意做,但是需要有比較好的一些項目去做,能夠跟企業業務有一點聯系的我們去做,有實效的我們去做,資金也好,支持的力度也好,能夠去到真正需要的地方,我們也是愿意去做,因為這樣的原因我們在過去幾年當中更多是自己做,這個也是很無奈的。
我前面看到洪濤公司的名字里面沒有我們,有點點慚愧,我看到好像跨國公司不多,所以我們希望作為跨國公司,500強企業我們能有這個機會一起合作,希望能夠給我們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