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戶當選湖南法治人物
2012年5月7日,張華的照片出現在《湖南日報》第四版的中間位置,版面套紅,標題“2011年度湖南省最具影響力法治人物”。評選介紹說:“張華作為拆遷戶……”他讓各級官員疲于奔命,有段時間,當地國土部門的官員每周都在不同的法院和他見面。
責任編輯:蘇永通 曹筠武
“老百姓開始相信依法維護自己的權利,絕對比拿燃燒瓶、汽油彈的對抗性表達方式,要好得多”。
破天荒的,拆遷戶張華成了“湖南法治人物”。
2012年5月7日,他的照片出現在中共湖南省委機關報《湖南日報》第四版的中間位置,版面套紅,標題“2011年度湖南省最具影響力法治人物”。
這是一個帶有濃厚官方色彩的評選,由湖南省依法治省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實施,10人當選。
唯有張華,沒有明確的身份,評選介紹提到他時說:“張華作為拆遷戶……”另外9人,有副市長兼公安局長、法學院院長、司法所長、法官、檢察官、法醫、人民陪審員、禁毒志愿者和法律援助組織(群體)。
2012年5月26日,一個陰天,南方周末記者見到了他。汽車沿著一條嶄新的六車道馬路,向著長沙北郊的開福區青竹湖鎮進發。路兩旁是青綠色的小山,未竣工的別墅群,山背后是當地富人們的后花園:青竹湖高爾夫球會。
張華一邊把著方向盤,一邊講述自己的維權故事。自2006年起,他與這片領地背后的開發商和政府關系一直磕磕絆絆。起初,強拆當頭,他處于弱勢地位,被迫簽下協議;沒想到,這個農民居然自學了法律,啟動了六七十個官司,把強勢的政府拖回談判席。
一發不可收。張華不僅替自己告,還幫別人告。他讓省、市各級政府的官員疲于奔命,有段時間,當地國土部門的官員每周都在不同的法院和他見面。
現在,輪到政府著急。
除了辦案、開庭,張華足不出戶,苦悶的時候,會放一些佛教音樂,他說自己已心如止水。 (楊抒懷/圖)
上訪不是辦法
最近兩年,農民張華狂熱地迷上了法律。他幾乎足不出戶:白天研究案例,夜里寫法律文書,熬到凌晨兩點。
這種執著的勁頭,只有當年他迷戀李小龍、苦練截拳道時才有過。那根曾被張華舞得虎虎生風的雙節棍,靜靜地擺在案頭,中間的鐵鏈已有了銹跡。旁邊一摞用A4紙打印出的法律文書,卻越堆越高。
1976年生人張華,長于農村,高中文化。2004年之前,他是一家電纜附件廠的業務員,在疆、陜、甘、寧一帶奔波?;睾侠霞医Y婚后,他不再漂了,蓋了一間三層的房子,樓下商店樓上歌廳旅社。
月入萬元,安逸富足,張華歸結為:選址好。不過,新房蓋了不到兩年,2005年底,青竹湖高爾夫球場二期工程也來了。
張華的第一反應是:“我給你(征收方)10萬塊錢,你能不能不拆我的房子?”這位農民自認為走南闖北、見多識廣。跟一般的農民不一樣的是:除了練截拳道和雙節棍,他堅持看報紙、寫日記。
沒轍,拆是板上釘釘的。張華堅持:房子是新蓋的,要多一點補償。也沒轍,價錢人家說了算。
第一次告狀,就碰了一鼻子灰。2006年10月和1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