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倒黃白】窮人的孩子自我當家
要別人如何如何的話,說說無妨;但真正能夠幫助自己的,還是自我努力。也可以讀讀《論語》等古籍。對古人的道德規范擇善從之,心理上就不那么容易受到他人風評之影響。一旦有了這種內在的自信,就能以開放的態度調整自己,既融入卻又不喪失自我。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賀風玲
窮人的孩子進了城,如何融入如何成長?
樣板戲《紅燈記》里,鐵路工人李玉和夸獎女兒李鐵梅的一句唱詞,“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文革”以來家喻戶曉。近日,見到某報有文章,《請別再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作者說身為窮人的孩子,他覺得該唱詞自欺欺人:“在討論城鄉孩子的差距時,作為占盡了教育資源的城市人,應該做的不是用這句話來搪塞農村學生,而是從言行上給予農村學生正常、公平的對待。”雖說現在窮人的孩子也未必像李鐵梅那樣“提籃小賣拾煤渣,擔水劈柴也靠她”,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總是一句好話。好話都不愿別人講,是否有點太敏感?
那篇文章講的是農村孩子進城后的融入問題。其實,太陽底下無新事,成長和融入是古今中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